第六十一章 巨大地宫(2/2)

“唉。”张克明摇着头说道:“说来残酷,一年前,在据此六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万人坑,这些尸体都是逐层掩埋的,一万人只是初步估计。”

历史的沉重不是轻描淡写的文字可以承载的,了了数字,怎么也无法形容当时的惨烈,那意味着数万甚至数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封建社会摒弃了奴隶社会以人殉葬的陋习,但一个皇帝的死去往往会让数万人丧命。

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修建宋哲宗的永泰陵时,仅取石材一项就动用工匠4600人,采石27600块。把这些石块从二三十公里之外的、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师粟子山运到陵区又动用士兵9744人、民夫50... --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show-app2.apple{display: none;} .show-app2.apple .show-app2-content{width: 100%;} .show-app2.apple img.fenxiang{margin: 0 3px;border-radius: 0;width: 14px;height: 18px;vertical-align: top;}

if(("standalone" in window.navigator) && window.navigator.standalone){ document.writeln("<style.show-app2{display: none;}</style"); } else if(!!navigator.userAgent.match(/\(i[^;]+;( U;)? CPU.+Mac OS X/)){ document.writeln("<style.show-app2{display: none;}.show-app2.apple{display: block !important;}</style"); }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最快更新盛世收藏最新章节!

民夫500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根据史料记载——粟山所产之石岩棱温润,罕与为比,日光长久照射不易崩。

公元1100年,宋哲宗患病,不数日死去,农历二月初十,采石队伍集结后抵达工地。北宋帝王有七月而葬的习俗,他们生前只选址不建陵,什么个意思呢,就是从帝王驾崩的那一天算起,七个月时间内,陵墓必须完工。

时间不等人,二月初十开始采石,五月十一就必须完成27600块的采石量。不管是不是皇帝本人的初衷,但工程大、工期紧是事实,负责陵墓建造的官员为了赶工期,不得不强制工匠超负荷劳动。由于劳动条件差,又无干净卫生的饮用水,短短一个月内,在风餐露宿的工地上陆续病倒的工匠就有1700多人,天天都有工匠死去,处理尸体就成了麻烦事,于是,便有了万人坑,挖一个深坑,埋进一批死者填一层土,再埋再填,这就是所谓的逐层掩埋。

因此,只要发现万人坑,附近肯定就有大型墓葬,事实上,万人坑埋葬的尸体都属于“正常死亡”;为了保密,在完工之后,参与陵墓修建的工匠是不会有活口留下的。在古代,修建陵墓跟被判死刑没什么区别,不光是工匠,但凡是参与的人,不管是督工还是负责的官员无一幸免,包括李诫也一样,公元1110,李诫突然“暴毙”,不难想象,李诫被自杀之日也是这座陵墓落成之时。

更有甚者,那些不明所以就参与屠杀工匠的军人也会被杀,这种屠杀会持续很长时间,直至皇帝个人认为没人知道了为止,牵连数万人仅只是保守估计。有资料显示,秦始皇下葬后,秦二世下令屠杀的知情人多达70万,当然,也有傻帽是自杀殉君的,可笑的是,这种人往往死不绝。也正是因为如此,唐风从来不认为盗墓贼有什么不光彩,不义之人取不义之人的不义之财,何来心理负担。

修建陵墓不仅劳民而且伤财,公元1063年10月,宋仁宗赵祯葬于永昭陵,调集的能工巧匠与民夫就不必说了,光是参与修建陵墓的士兵就多达46700人。永昭陵的修建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总耗费占当时北宋国库年收入的一半。可以想见,斥举国一半之资修筑的陵墓该是多么富丽堂皇,当时的

送葬队伍很庞大,光拉灵柩的就有1000多人,车马浩荡,绵延数十里,显然,活着回去的人没几个。

张克明最后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掌握的信息就是这些。”

唐风点头表示了解,他说道:“可以去现场看看吗?”

张克明点头说道:“没问题,我现在就带你去。”

一会儿之后,唐风、柳月和张克明到达挖掘现场,挖掘现场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壮观。梯形的挖掘口外宽内窄,整个墓道宽6米,长250米,向下延伸的深度是100米,唐风根据墓道坡度与长度之间的三角函数关系粗略的推断了一下,此处地宫的深度可能要创全国纪录了。古代的地底施工首先要考虑到通风的问题,史料记载,李斯在向秦始皇做骊山墓的工程报告时曾说,掘至油灯不可燃,说明秦始皇陵地宫至少挖掘到了缺氧的阶段。

为了防止坍塌,梯形两边的山壁被挖成了阶梯状,张克明指着远处一个向外喷火的地方说道:“就是这个盗洞,让我们做成了火冢的推断,我们也因此而暂时放弃了强制打开墓门的打算。”

唐风一看那喷火的状态就明白了,这个盗洞肯定已经深入了地宫内部,只有这样,地宫内部的可燃气体才会释放出来,这就是伏火,有伏火的古墓叫做“火坑墓”,有些地方的盗墓者俗称为“火洞子”。

考古文献《长沙古物闻见录》中出现过这样的一段文字——一朝发泄,火轰然由生,俄顷,磷火由隙内喷出,高达五尺,嗤嗤作响,此时满坑皆火,窑工俱葬身火窑。唐风对这事情太清楚不过,火坑墓常常会出现爆炸式的着火场面,是盗墓者闻风丧胆的一种古墓。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者也不是没有办法进入火坑墓,这就是公鸡破邪。

在盗墓小说盛行的今天,许多盗墓手段都被小说作者诡异化了,诸如公鸡破邪、粪水除秽、父子不同行等等,其实这些诡异手段都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公鸡破邪其实是为了防毒,开启墓葬之后,为了防止墓中有毒,盗墓者会先放一只公鸡进去,可燃气体是肯定有毒的,公鸡是打死都不愿意进去的,强制塞进去也是死路一条,如果墓内有可燃气体,那就要像现在一样,点火把它烧尽。

为什么会出现爆炸式着火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燃烧需要氧气,可燃气体一旦接触氧气,只要碰上一点火星,就会出现煤气爆炸那般的场面,在场之人无一能够幸免。这些可燃气体也不是磷火,而是有机物在缺氧的封闭环境下分解成的沼气。

关于古墓中的伏火到底是不是反盗墓设计,学术界还存有争议,因为他们不知道古人是蓄意将有机物放入古墓中分解还是偶然的巧合,关于这一点,唐家祖上认为,这肯定是那帮建造古墓的家伙在捣鬼。盗与防盗永远是矛盾的,唐家祖上在评论防盗技巧的时候难免会加入意识形态上的观点。

在放入公鸡之后,盗墓者会把洞口的光线遮住,公鸡找不到方向之后就会四处乱窜,这就探测了墓穴的各个角落。等到时间差不多了,盗墓者就让光线透进,公鸡有趋光性,墓室中唯一的光亮就是挖掘的洞口,所以它还会自己回来。公鸡安然回来之后,盗墓者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进入墓穴内部了。

粪水除秽是为了破解铁水浇筑的墓墙,这是利用酸性很强的粪水来锈蚀铁件,这种办法可是笨办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父子不同行不是怕撞鬼,而是盗墓太危险,父子必须留下一人来传宗接代,将光荣而又伟大的职业延续下去。

这边正在聊天,张克明的对讲机传来了声音,对方说道:“张教授,火势开始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