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战争——最后的抉择(1/2)

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战争最后的抉择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汪直的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

一个白痴的诞生

胡宗宪明白了徐渭的意图,准备派出使者,请汪直前来谈判。然而,他没有想到,汪直竟然不请自来了。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汪直率领数千军队,携带大量火枪火炮,突然开赴浙江沿海,并停泊于舟山岑港。

胡宗宪吓了一跳,如此领兵来访,必定不怀好意,当即下令加强戒备,修筑堡垒,并实施了戒严,作好开战的准备。

然而,这一次他的判断是错误的。

胡宗宪的行动大大惹恼了汪直,他派出了毛海峰,表达了他的愤怒:

“我这次之所以前来,是决心履行协议,停止交战,阁下你应该派使者远迎,至少也应该请我吃顿饭,但现在你却调集大军,禁船往来,难道你是在忽悠我吗(绐我耶)?!”

事实证明,汪老板确实是很有诚意的,他不但亲自前来,还带来了几个日本诸侯,却吃了闭门羹,实在很没有面子。

胡宗宪失算了,一贯耍诈的他没有想到,汪直竟然如此实诚。慌乱之下,他立刻再次派出使者,表示歉意,希望汪直上岸谈判。

但被伤了自尊的汪直不肯同意了,他表示双方已经失去信任,自己不会上岸。

胡宗宪十分头疼,思索良久终于想出一招。他找来了汪直的儿子(亲生,非义子,软禁于金华),让他给自己老爹写信,让他快点上岸谈判,并且暗示,如果不乖乖就范,就要拿儿子开刀。

没过多久,胡宗宪收到了回信,拆开一看,顿时目瞪口呆。

在信中,对于谈判的事,汪直连提都没提,只对他的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儿子,你怎么就笨到了这个份儿上?你爹在外面,你才能好吃好住,你爹要是来了,那就全家死光光了(阖门死矣)!”

胡宗宪,跟我斗?你还太嫩!

计谋失败了,胡宗宪清楚地意识到,汪直的智商比徐海高得多,绝不在自己之下,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然而,面对如此强劲的敌手,胡宗宪并未放弃,反而更加兴奋起来:这场游戏越来越有趣了。

胡宗宪相信,虽然汪直很强大,但他毕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有容易攻破的软肋。而汪直的软肋,就是通商入贡。

汪直毕竟是个商人,不远万里赶过来,也不过是想谈这个问题。而与此同时,胡宗宪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虽然汪直表示不愿谈判,却始终待着不动窝。

于是,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汪直很想谈判,但碍于面子,加上不信任自己,所以进退两难,只要突破这层隔膜,引他上岸,必能将其操控于股掌之间。

但要获取汪直的信任,谈何容易?

在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谋略之后,胡宗宪终于拿定了主意。和之前一样,他又选中了一个人作为突破口,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他有必胜的把握。

很快,汪直船上的毛海峰就收到了胡宗宪的密信,邀请他上岸一游。

对胡宗宪,毛海峰一向有着强烈的好感,但他毕竟是汪直的养子,所以在收到信后,他第一时间就交给了汪直。

汪直看完信后,沉思片刻,对毛海峰下达了指令:

“你还是去吧。”

于是在汪直的指使下,毛海峰驾船上岸,看到了满面笑容,热情迎接的胡宗宪。

毛海峰是来办事的,他开门见山,询问胡宗宪请他来的目的以及打破目前僵局的诚意。

但胡宗宪似乎不是来办事的,他拉着毛海峰,去参加一个接风酒局,并且表示,大家都是兄弟,先不要谈这些,填饱肚子再说。

在酒桌上谈事是我国的光荣传统,毛海峰高兴地去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胡宗宪说的吃饭就真的只是吃饭,啥也不谈,他几次想开口,都被胡宗宪有意无意地打断。

天色越来越晚,酒越喝越多,胡宗宪似乎已经喝得不太清醒了,而毛海峰却始终心神不定。他不会忘记,汪直亲自交代给他的任务——探听虚实,摸清底细。

事实证明,在酒桌上,毛海峰并不是唯一忧心忡忡的人,(疑似)喝醉的胡宗宪也非常的紧张——而从事情的后续发展看,在此之前,他应该读过很多次《三国演义》——特别是书中的某一著名章节。

胡宗宪彻底喝醉了,他拉着毛海峰,表示大家都是兄弟,今晚你就不要住招待所了,一定要住到我那里去。

毛海峰坚决推辞,胡宗宪坚持,毛海峰答应了。

拉着烂醉如泥的胡宗宪,毛海峰第一次进入了总督的卧室。他将不省人事的胡大人扶到了床上,便径自走向了一旁的书案,因为在进来的时候他已经发现,在书桌上堆积着许多公文,而他相信,其中必定有一些是与汪直有关的。

躺在床上的胡宗宪也很确信这一点。

很快,毛海峰就找到了他想要的那堆文件,而一一打开之后,他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首先是一大摞请战的公文,作者主要是俞大猷和卢镗,内容不外乎痛恨倭寇,要把汪直扒皮抽筋之类,但当毛海峰翻到这堆公文的最下面时,他发现了另一封截然不同的文书。

这是一封写给朝廷的奏疏,文中反复为汪直说话,并表示应以和为贵,不能动武,作者是胡宗宪。

看完了这封文书,毛海峰彻底放心了,他躺到了床上,静悄悄地平复着自己那紧张到极点的情绪。

当然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翻阅文书的时候,有双眼睛一直在注视着他,这就是应该早已睡着的胡宗宪大人。事实上,他比毛海峰还要紧张——如果兄弟你翻不到,我就白忙活了。

第二天一早,吃了定心丸的毛海峰高兴地去向胡宗宪告别,胡宗宪并没有留他,因为他们之间已经不必再谈些什么了。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如此兴奋。毛海峰略带得意地离开了这里。

其实我全都知道。胡宗宪似乎更有得意的理由。

汪直终于相信了胡宗宪,因为他相信自己养子的亲眼所见,于是在犹豫片刻之后,他提出了最后的条件:

“派一个人过来做人质,我就上岸归顺。”

作为胡宗宪的亲信,夏正承担了这个重任,他孤身前往敌船,以换取汪直的信任。遗憾的是,这位仁兄再也没能回去,因为一个愚蠢的错误。

嘉靖三十六年十一月,在打了几年交道之后,胡宗宪和汪直这两位老对手终于见面并坐在了一起。正如胡宗宪所承诺的那样,他对待汪直十分客气,且从不限制他的自由。这倒不是因为胡大人坚持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只不过是面对强者时的必然准则。

历史告诉我们,所谓道德与公理,只有在实力相等的情况下才能拿出来讨论。所以徐海死了,而汪直还活着。

对于这一点,汪直本人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放心大胆地参观旅游,等待着朝廷开出的价码。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参与这场智力游戏的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徐海、汪直、徐渭、胡宗宪,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懂得规则,也愿赌服输。可惜这个世界上总是不缺蠢人的。

吃饱喝足玩够之后,汪直觉得闷了,这时胡宗宪对他说,你去杭州转转吧。

这是一个让他后悔了一辈子的建议。

汪直高高兴兴地去了杭州。胡宗宪与徐渭商议多年、费尽心机的除倭大计将就此彻底葬送,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一个白痴的横空出世。

这个白痴的名字,叫做王本固。

王本固先生的职位是浙江巡按御史,几年之前,这原本是胡宗宪的工作。但要和他的前任比起来,这位继任者的智慧水平足可以牢牢地定格在低能的标准线上。

我们之前说过,巡按御史只是七品,但是权力很大,可以负责监督巡抚和总督,并有权上奏。而这位王本固先生人如其名,本就是个固执的人,不见抗倭有何成就,但见口水飞溅横流。

胡宗宪对这个人十分头疼,但又不好得罪他,一直以来都是消极应对。这次汪直去杭州,胡宗宪怕这个二百五惹事,提前打了招呼,让他妥善接待,安排住处。

当汪直到达杭州的时候,王本固履行了他的诺言,为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了一个居所——牢房。

王本固先生的逻辑很简单,汪直是倭寇,那就应该抓起来。况且这么多年,自己什么贡献都没作,现在这么一条大鱼送上门来,不拿去邀功还要等什么?

胡宗宪气坏了,他立刻派人找到王本固,要他放人。然而,王御史打仗抗倭都是白痴水平,告状却是专家,他当即向朝廷上书,说自己做得没错,与此同时,他还极其无耻地进行了猜测——胡宗宪如此袒护汪直,是否违犯纪律,受了贿赂?

参考消息

王本固和小黄河

王本固这人并非真傻,个别时候脑子转得也挺快。万历年间,王本固的家乡河北邢台发了大水,此时王本固已经入阁,于是上书请旨,希望皇上下旨治理。结果万历在看奏折的时候,把奏章中的“黄水”二字看成了“黄河”,不但迅速下旨,而且按修缮黄河的标准拨了银子。王本固立即着手治水,在易发生泛滥的位置增挖了一条人工河道。由于资金充沛,这条河道很快就完工了。但是工部不干了,说是拿银子治黄河,怎么治到你家里去了?王本固在遭弹劾的时候,灵机一动,上书辩白道:“此乃小黄河。”从此,这条人工河道多了一个名字——“小黄河”。

胡宗宪反复上书,希望朝廷考虑实际情况,不要杀掉汪直,让他为朝廷效力,约束倭寇(系番夷心)。然而朝廷中的无数“正义凛然”之士立即慷慨陈词,说胡宗宪竟敢公开放纵罪犯,其中必有内情等。一时之间,大有把胡宗宪关入监狱之势。

为了不至于跟汪直做邻居,胡宗宪向现实妥协了,他上书修正了自己意见,并表明态度:同意处死汪直。

数年辛苦筹划,就此全部毁于一旦。

在接到消息之后,毛海峰当即处死了夏正,并且残忍地肢解了他,这也是他发泄愤怒的唯一方法。

一年之后,汪直被押赴刑场处决,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就如同那封让胡宗宪瞠目结舌的信件一样,汪直在这最后一刻,面对他的儿子,再次作出了一个判断——他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判断:

“杀我一人无碍,只是苦了两浙百姓,我死之后,此地必大乱十年!”

事实证明,这是一句十分靠谱的话。

黑暗的降临

在汪直被抓之后,胡宗宪的情绪落到了最低点,自抗倭以来,他从未如此不知所措。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汪直的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无数的倭寇将登上海岸,任意妄为,烧杀抢掠,再也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们。而凭借目前的军力,根本无法阻拦他们的暴行。

最黑暗的时刻就要来到了。

无计可施,胡宗宪急忙去找徐渭,可徐师爷却比他更激动,刚见面就操一口绍兴话大骂道:

“王本固这个死捏子,该杀!该杀!”

这里稍微普及一下绍兴话,所谓捏子,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白痴、呆子。

于是胡总督不急了,他静静地看着徐渭,等待着他。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位仁兄唾沫横飞之后,总是会有主意的。

可这一次似乎例外了,徐渭骂完后,竟然陷入了沉默,一句话也不说。

胡宗宪终于坐不住了,他发言打破了寂静:

“事已至此,纵骂也无益,眼前局势危急,该如何应对?”

徐渭思虑良久,终于说出了一个回答:

“如今招抚不成,唯有一战了。”

这个答案,是胡宗宪不想听到,也不能接受的。如果能打,早就打了,何必玩那么多花样,等到今天?

但现在,他已别无选择。

其实一直以来,胡宗宪都在屈辱中忍耐着。无论汪直也好,徐海也好,海盗也好,汉奸也好,毕竟都是倭寇,并不是胡宗宪的客人,更不是他的朋友,他们带领日本人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本不用跟他们客气,之所以以礼相待、步步为营,只是因为实力不足而已。

汪直的海盗生涯

但一忍再忍,一让再让,而今却是青山依旧,血水长流。

实力不济也罢,力不能支也罢,既然忍无可忍,那就无须再忍了。

胡宗宪终于拍案而起,发泄出心中所有的愤怒:

“开战!不信我中国无人!”

一场惊天动地的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胡宗宪开始调兵遣将,储备粮草,修筑工事。他十分清楚,在前方等待着他的,将是长期而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拉开这场战争序幕的,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惨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