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苏绣文化(2/2)
苏绣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品。二是欣赏品。
南通仿真绣又称“沈绣”,是苏绣的重要分支。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在清末时曾任农工商部工艺局绣工科总教习,后应邀到江苏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她吸收西洋美术精华,在中国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创立了“仿真绣”。这种绣法创造性地以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调自然柔和、丰富多彩,尽显写实之功。“仿真绣”往往取材于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等,而以人物绣最为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表现画中人的五官十分传神,体现出高超的技艺。由此之故南通仿真绣又称“美术绣”,南通地区则誉之为“沈绣”。仿真绣是传统刺绣在形式上的创新,它为中国传统刺绣的现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无锡刺绣又称“精微绣”,据汉代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无锡就已出现刺绣服饰。明代中叶,俞氏创制的堆纱绣因巧夺天工而被选为贡品。清代无锡精微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出了“闺阁绣”、“切马鬃绣”、“堆纱绣”、“填色稀铺法”、“乱针绣”等独特的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双面精微绣”,成为举世公认的优秀艺术品种。
无锡精微绣的艺术特色极为突出,它卷幅微小,造型精巧,绣技精湛,往往能在很小的画面内绣制人物、场景、文字、图案等,呈现出所谓“寸人豆马,蝇足小字”的奇观。与一般双面绣相比,精微绣的技艺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用料、用色、用线、用针上更加讲究。它要求刺绣艺人不但绣艺高超,而且还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艺人绣制精细局部时,要将一根丝线劈成八十分之一,有时人物头部只有绿豆大小,五官无法用笔墨勾勒,艺人需手眼相通方能绣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锡精微绣与书画紧密结合在一起,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精微绣艺术是中国最早在理论上得到总结的刺绣品种,清代即出现重要的理论著作《绣谱》对之进行论述。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服饰文化和日用装饰文化,深为文人雅士及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者所珍爱。
扬州刺绣是流传于扬州地区的传统工艺,与苏州刺绣的技艺属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
苏绣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苏绣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每个朝代的苏绣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刺绣最早多为实用,及至宋元及书画之制作,成为艺术珍赏之用。故宫所藏之刺绣,多属此类。苏绣经历多代的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由于苏绣发源于江南水乡,民间绣品一直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吴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民间习俗。如1956年3月于虎丘塔内发现的北宋建隆二年的绣花经袱,上绣金黄莲花,纹样齐整、古朴庄重,具有浓重的佛教色彩。通过这件绣品,我们能了解北宋时期佛教徒的思想信仰及其当时丝绸、刺绣艺术的发展水平。又如从清末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像》和《女优倍克》等作品上,我们能看到在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的清代苏绣发展概况,以及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苏绣作品去研究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习俗,社会风情,审美风格等,可见苏绣历史价值之大。
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苏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其中,中国的传统书画在苏绣作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传统的苏绣作品多会吸取绘画和书法作品中的艺术精华。从宋代起,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绣稿;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四大名家的画作也成为刺绣艺人喜爱的题材;直到当代,国画仍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近年来,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苏绣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由此可见,苏绣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