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别了,故乡(1/2)

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荀子带着无奈与遗憾离开故乡赵国都城邯郸。他在赵国留下的文章《议兵》是一篇独具光辉的珍贵经典。《议兵》真实地记录了荀子与赵孝成王、临武君、李斯、陈嚣一同讨论军事问题的境况,全面展现出荀子的军事思想。

先秦时代兵家吴起、孙武、孙膑等所著兵法,谈的大多是战略战术。荀子《议兵》所谈的兵法,则不仅仅是打仗的技术操作,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军事政治学。

荀子第一次把儒家思想融入到军事理论中去。他运用儒家思想总结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经验,提出了较之其他兵家理论更为关键和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原则。他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战争的性质,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军事与政治,军事与人民,军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部完整的儒家战争论。

为什么要打仗?荀子认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①打仗的目的,是为了禁止暴虐,铲除祸害,并不是为了争夺地盘,更不是为了称霸杀人。荀子说,仁者爱人,因为爱人,所以才憎恨那些害人的人;义者讲理,因为要维护正理,所以才憎恨那些祸乱正理的人。用兵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道义、驱逐邪恶。

荀子认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111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是威望行于天下的途径。铠甲坚固,武器精良,不一定胜券在握;城墙高,护城河深,不能就算固若金汤;军令严,刑法多,不一定威望高。只有遵循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循礼义之道就要失败。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装备,不是防守工事,不是将军的指挥,而是君王政治路线的对错,民心的背向。

政治统帅军事,民心决定胜负。荀子把军事问题放在政治大背景下来认识,军事行为不是独立在政治之外,而是和政治密切相关。所以,荀子提出,用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一民”。

荀子把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军队称作“人师”,正义之师、仁义之师。他说,正义之师的将军牺牲在战鼓旁边,驾车的驭手死在他的战车上,各级军官死在职守上。听到擂鼓的声音就前进,听到鸣金就撤退;服从命令最重要,取得战功在其次。不准杀害老弱,不准践踏庄稼,对投降者不抓,对于敢顽抗者不饶恕,对投诚者不当俘虏看待。需要杀的,不是百姓,而是杀那些危害百姓的人。所以,离得近的人欢迎他们的到来;离得远的人不顾颠簸之苦,跑来归顺;四海之内如一家,凡是人迹能够达到的地方,没有不顺服的。这就叫作人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