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与王介甫的通话(2/2)

王安石声音有着一丝莫名笑意,接过纸,这篇电报除了问好,表达了秦仙傲对王安石的敬仰外,又写了一大篇:

“庸医治病。止标不治本,良医治病,标本兼治。然则,何谓标,何谓本?”

“我大宋之弊病,无非三冗二积,一为经济,一为军事,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至而造成积贫局面。军事上策略失当。造成积弱。”

“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则是阶级关系上,表现在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的矛盾尖锐。”

看到这王安石脸色一下凝重。

秦仙傲来电中前面的话都是废话,人人都会说,可是后面点到‘阶级矛盾’。

虽然‘阶级’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这个时代,但王安石什么人,岂会听不明白什么意思。

“好一个阶级矛盾。”王安石眯着眼。

阶级矛盾现代人自然是很容易明白,可在这个时代根本没人会想到这一点。但是王安石脑子一想,便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矛盾。

“其原因在于我大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自然……”

这里讲叙的是阶级矛盾的原因、后果,以及早期大宋上层,比如说范仲淹、欧阳修等的解决方式。

王安石完全沉入进去。

秦仙傲并没有做太多说叙,所有都是点到即止。

“此种种即为天下人眼中所大宋积弊的标与本。”

“我认为,这‘本’之后还有‘本’。”

“人病倒。是因为阴盛阳虚,但阴盛阳虚便是‘本’么?良医眼中这便是‘本’,神医眼中,这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譬如生活习惯。譬如家中无钱买衣食,譬如好吃某种食物……”

“我大宋积弊之本后本,在于文化,在于士大夫读书阶层。”

“千年以来以儒家治国,以士大夫治国这种文化氛围造成了现在的制度,造成了现有的种种弊病。”

“生活习惯不改,贫穷不改,病治好了,终究还会复发。文明方式,文化不改,大宋的病治好了也会再犯。”

“而先生提及的《文化改良刍议》,便是找对了根子,找到了大宋积弊的本后之本。”

王安石眼睛里闪出无穷的亮光。

“没错,饥寒交迫使人病,即便治好了,饥寒的穷病若不去,病依然会来,千年以来文化不改,思想不改,治好了大宋的病也不过一时而已,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王安石眉飞色舞,一口气将后面的看完,这才看向吴奥:“吴先生,你发封电报过去,就说我想问问秦先生对于我的‘积极开源’如何看待。”

“是!”

嘀嘀嗒嗒声音响起。

没一会,这边的电报人员停下发电报动作,也就几个呼吸时间,电报机自动响起,收电报的人员连用笔快速写了起来。

片刻后。

“王相公。”吴奥递上纸张,王安石连看了起来。

“王相公询问的应该是对您的改革富国之法的看法。司马相公持‘节流’之法,这是消极的,他只看到了改革会引起混乱,动乱,可是这种动乱,他不该怪在您身上,而应该怪在那些国家蛀虫身上。要想不犯错,最好的方式就是缩起头来不做事,他这种怕事的作风并非我所喜。”

王安石一挑眉,脸上笑容谁都看得出。确实,改革说到底,就是与人作对,而且是与社会最大的力量阶层,即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作对,这得罪的人自然多,自然严重,那些人反对,一起兴风作浪,王安石岂能不出事?

“这‘做事才会犯错’这句话倒是说得好。”王安石继续往下看。

“至于您所持的‘积极开源’,其方式与段海峰的印刷术是一个道理,同样是印刷书籍,只要调整得当,一者印《资治通鉴》要五六年,一者只需要一两个月,孰对孰错,不必多说。”

“好,好一个孰对孰错不言自明。”王安石点头,王安石的理财方式‘积极开源’,就是在国家社会上实行各种手段,提高生产力,优化资源分配,电报上说与段海峰改革印刷术是一个道理,也是说得通的。

“吴先生,你再问问秦先生,他认为我的新政成功还是失败?”王安石说到这心里有些紧张,毕竟,对于自己的新政,王安石看得太重了,其他人评论王安石不在意,可是……

电报发来。

“我认为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积贫的局面……”

“1、改变积贫局面……”

“2、抑制兼并……”

“3、改变积弱局面……”

……

“进步性则表现在……”

“1、变法措旋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

“2、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

“3、能够对大宋的积弊进行……”

……

“其失败在于……”

这一次整个电报很长,一条条对变法成功与失败的叙述,鞭鞭见血,针针到肉,王安石越看面色便越沉重。电报中并没有简单的说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指出了成功之处,更指出失败的地方,看到成功的地方王安石很欣慰,可是看到失败的各种描述则是心情格外沉重。

许久王安石走出了报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