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章:休学(2/2)

当然了,现在扯这些都没用,胡一飞没本事去找默奇。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多么大腕的剪辑师,也不是剪辑师的水平有多么多么高超,而是能理解他的意图并且拥有足够的默契。

国内有哪些呢?

答案是不认识、不清楚。也许再过几年就会有许多选择,譬如后世“姜闻御用剪辑师”的张一凡,他还略知一二,可人家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呢,他本能的摒弃现阶段的国内剪辑师们。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还要去香港花费高价来请人?

剪辑在一部电影里面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事实上大部分的导演都是剪辑师,除了一些新锐导演,或者王家卫这种根本懒得管剪辑的导演。因为就算他们技术跟不上但是电影整体把握,该去该留等等问题也是导演分内的事。

香港之前有“四大剪刀手”之说,他们分别是“香港第一剪”麦子善,“多才剪辑师”胡大为,“低调剪辑人”姜全德,“流畅天师”张耀宗,也正是他们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将电影里面的镜头变得紧凑流畅,灵力肃杀。

还有当今的权威陈其和、李东全、林安儿等人。

这些大师已经通过无数部作品,让人觉得信服。胡一飞倒是想要,可他也要考虑很多问题。这些人肯不肯来内地帮他这个一文不名之人剪辑电影尚在其次,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剪不了他想要的东西,你不可能让一个很西化的人来剪辑中国的故事。请金牌剪辑手,估计要价都不便宜。请一般的,他又不愿意。

而且这部《疯狂的石头》剪辑占据了电影很大一部分成分——没有人比他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画面,就勉为其难自己胜任了。

真要自己动手,他也不怯场。

整部电影拍摄的素材还是挺少的,只有两百来分钟,在一般的电影中已经算是少的可怜了。

这得益于他有原作来参考对比,大部分镜头都是按照原版电影拍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拍。

国内那种摇片子的时代已经过去,现阶段的电影剪辑技术从设备上说已经和国际持平,做片子都是底片直接扫描成数字信号,然后存在硬盘里,在机器里剪辑,然后做特技,所有东西在电脑里合成完以后,最后把完成的胶片做成拷贝。

……

当柳青青风机火燎的赶到公司里,胡一飞已经待在漆黑的剪辑室内干了好一阵子了。

他身体前倾,双手用力撑在桌子上,神情无比专注,聚精会神的观看着监视器中刚刚剪辑在一起的镜头。

门被打开,柳青青还没开口,胡一飞就已经喊道:“你来了,快来帮我看看这两组镜头哪一组比较好。”

目光触碰到胡一飞专注认真的眼神,柳青青顿时郁闷不已。

发现自己准备的一通话,竟然全然用不上了。

郁闷道:“你会剪辑吗,别一个人乱搞,反而把片子剪坏了。”

“我是那么不靠谱的人吗。”胡一飞道:“这第135号镜头与136号镜头,相差挺大,可放进电影里却都可用,但造成的效果却是对立的。我有些捉摸不定,你快来帮我看看。”

“哪里?”柳青青不自觉的陷入工作状态,画面重新播放,她顿时皱起眉头,“你这样不符合剪辑逻辑啊,画面调转太快速了,眼花缭乱的。”

胡一飞耐心道:“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你知道好莱坞有个导演叫克里斯托弗-诺兰吗?”

柳青青道:“知道,拍摄《记忆碎片》的导演。”

胡一飞认真道:“他的电影对剪辑就非常倚重。就像是在做一张迷宫拼图,每一个画面的切换都是在变换迷宫通道。而这种剪辑,也正是他电影的魅力所在。我的电影没有那么复杂,却同样线索颇多,实在有必要去打破常规,自己创造一种新的逻辑。”

柳青青有点明白他的意思,道:“就是通过快剪辑和镜头的配置,达到线索重叠的效果,看起来更像是一部mv或者广告片?好吧,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那么这两组镜头,你问我哪一组比较好,我也回答不上来。我建议你先把其他的剪辑完,再回头决定此前迟疑不决的镜头。”

胡一飞眼睛一亮,“这也是个办法,不愧是南加大出来的。”

便又埋头继续剪辑了,柳青青本还想聊一下退学的事情,现在竟然无法说出口了。

叹了口气,只得等胡一飞忙完了在说。

可没想,胡一飞一干便是一整天,连吃饭都是盒饭直接送进剪辑室里。

最终,她也没能达成此行目的,只是让他将退学申请改成了休学申请罢了。

也许,她内心里也不希望胡一飞就此离开她的班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