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章 交通事故(2/2)

然而,意外却总是不期而至。

最先看到那只蹴鞠的,是若萤。

当她的警告声才刚冲到舌尖的时候,身后的李祥廷即已察觉到了异常,当时就作出了反应。

他猛地勒转了马头,堪堪地擦过一个斜刺里突然冲出来的身影。

马蹄从天而堕,震天动地。

这一刻,若萤双目紧闭、呼吸骤停,一种即将被抛上半空又重重摔下来的巨大恐惧,瞬间席卷了她的身心。

她觉得眼前黑了一黑,因为来自胸前的那股巨大力量的压迫。差一点,她就要怀疑自己的骨头要被压碎了。

然而却并没有。

也正是这应时而生的强大的反击力,遏制住了她白日飞升的趋势,将她最终紧紧地按在马背上。

李祥廷的喝斥被随即而来的混乱吞没。

哭喊声、斥骂声、惊叫声、扑地声……连绵不绝。

耳边嘈声大作,似乎是墙倒屋塌,又像是遭遇了兵荒马乱,令毫无防备的人禁不住心惊肉跳。

这一切都来得太快,快得让若萤来不及作出任何的思考。

但等着脚踏实地后,她才终于看清眼前的景象,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梳理出了这一连串事件的前因与后果。

肇事的正是她看到的那只脏兮兮的蹴鞠,而紧随着蹴鞠冲上路面的那个孩子,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一个约摸□□岁的男孩子。

因为他的贸然出现,惊到了李祥廷。

也正是因为李祥廷反应迅速勒转了马头,方才避免了一场血溅五步的惨剧发生。

这是一个十字路口。

正对着若萤一行的方向,恰好也有一队车马迎面而来。

原本可以轻轻松松擦肩而过的两帮人,就这么在猝不及防地躲避情况下,最终导致了一场人仰马翻的严重交通事故。

就在众人惊魂未定的时候,那个被从马车里摔出来的小胡子“蹭”地从地上爬起来,挣开左右惶恐的搀扶,三步并两步冲上前去,左右开弓,噼啪作响,狠狠地赏了那肇事的孩子两个耳光。

当他的第三个巴掌顺势落下来的瞬间,一条人影蓦地掩盖了那个被吓傻也被打痴的孩子。

“啪”的一声,挨打的没吱声,李祥廷却暴怒地大叫一声:“若萤!”

他原本就是个炮仗,一点就着。落在若萤背心上的那一掌,仿佛击打在了他的心上,当时就让他痛得跳起来。

几乎是出于本能,也是倚仗着人高腿长,他当即一脚飞过去。

打人的那个小胡子男人登时就给踹了个四仰八叉。

街面上轰然又是一阵大乱。

对方人多势众,见吃了大亏,哪里肯咽下这口恶气、这股明火?个个揎拳捋袖,招呼不打一个,群起冲向李祥廷。

这一举动无疑点燃了李祥廷骨子里隐藏的那个巨大火药库。

到了这个时候,还谈什么斯文道理?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若是不将对方招安剿灭,那就等着自己被铲平镇压吧。

一场彼众我寡却毫无惧意的群殴事件就此上演开来。

半盏茶的工夫不到,就将几乎半个济南城的人全都吸引了过来。

孩子的号啕大哭就像是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更加助长了这场殴斗的气势。

而动静恼得如此之大,成天没事儿遛街的巡警却迟迟不见踪影。

这未免有些令人诧异。

而最终结束这场混战的,是陈艾清。

他只用了一句话,便成功地让圈里圈外的众人瞬间石化。

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他钳制住了打人的小胡子。一把攥住对方的背心,一手横剑在其颈间。

“谁再动,小爷就砍下他的脑袋。”

这个“谁”是否也包括好兄弟李祥廷,就不得而知了。

三尺青锋耀日灼灼,似嗜血的冰蛇,晃得人心肝发颤、手脚害冷。

却还有人试图挑战一下他的底线。

“好小子,你吃了雄心豹子胆了是吧?你知道你挟持的人是谁吗?那可是我们安平府的梁稳,稳叔。”

他着重了那个姓氏,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彰显出小胡子的特殊性与唯一性似的。

四下里不约而同地起了波动。

安平府自是梁姓。安平府里姓梁的,除了主子,还有一类人,那就是世代的家奴家婢,因忠诚或者表现出众,受到主人赏识、器重,因而被赐予了同姓。

说白了,能与尊贵的主子同一姓氏,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耀,在同属奴婢的等级中,是绝对优于其他人的存在。

得与主子同姓,这是一种权力与地位象征。

众人开始窃窃私语,投过来的目光中,不乏等着看好戏的幸灾乐祸。

一边是世袭罔替的郡侯府,一边是登州卫指挥使大人的独子,还有个皇亲国戚的李家,再加上一个新晋的、有“百年山东第一天才”的儒学生钟四郎,哦,对了,是“拼命四郎”,这两下若是干起架来,相信济南城今后半年下酒佐餐的话题,可就不愁了。

ps:名词解释

1、子午觉: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黄帝内经》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子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

2、蹴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鞠”最早系外□□革、内实米糠的球。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

明代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式各样的鞠(时名为“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