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章 舌战群儒(2/2)

倒是一帮子士大夫,就知道纸上谈兵,成天吃饱撑的没事做,拉帮结群搬弄口舌颠倒黑白是非,忙得不亦乐乎,俨然成了风气以至于竟能主导整个社会的走向。

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一味地倡议在各地修建长城,劳民伤财、为祸朝野。岂不闻前人早有定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最快更新东鲁传最新章节!

皇”。

要是长城管用,而今不还是赢氏的天下!

以为保卫国家就跟保护自己家的那几间屋子似的,围上一圈围墙就能安枕无忧?

岂不知那种东西只能防君子,根本防不住小人。

“少年强,则中国强。人强马壮弓矢坚,便开疆域天际边。重文轻武、马政废弛,此内前朝衰败之根由,亦是前前朝赵氏之败因……”

若萤喘了口气,接过一旁递过来的热茶,吹了吹,一气喝完。

此时发现,面前的局势已有所变化了。无数只眼睛聚焦在她身上,感觉像是在瞻仰一块墓碑似的。

还有几个埋首翰墨,奋笔疾书。至于书写的内容,不用问若萤也知道,一定是她的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

第一次享受这种礼遇,她表示有点激动。口说无凭,他们这是在给她立字为证呢。完了,要不要她来个亲笔署名呢?赶哪天她功成名就了,可以拿这些文字去沽酒换米。

“招兵买马……重饷之下必有勇夫,这个不难,只是这马匹如何才能大量取得?”提到军事,李祥廷表现出极大的热诚。

当此时,若萤还就是需要个能够跟她唱和的来渲染气氛、调动众人的情绪。

“纵观唐宋以来,有一个眼睁睁的事实:凡得东北者,必得长治久安。失东北者,必亡。”

这话一出,场中出现不少的点头如捣蒜。

虽然不敢说,但不表示大家无知。早就在唐太宗那时候,就留下了圣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读书是为了入仕,入仕是为了能够安邦定国、青史留名。过往朝代更迭、兴废得失,都是对自己的未来大有助益的宝贵经验,怎能不关心学习?

明面上,学校里不许这个、不许那个,但是,连□□都能够偷偷流传不息,何况这些史籍?

世上无难事,从来就怕有心人哪。

“世人多以为,苦寒之地无有大用。此言大谬!地者,坤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自上古以来,兵隳无数,为的是什么?不过就是生存之争、土地之争。既为我国土,就该寸土寸金寸步不让。……”

眼见众人点头频频,若萤接着语重心长道:“北地固然寒苦,但森林茂密,矿藏不尽。加之水草丰沛,因地制宜恰可养马千万。又临近边疆,即使战事突起,亦无需车马劳顿,即可扬鞭策马,以轻骑精锐克敌凶狠。岂不便宜!”

“说得好!”有儒生禁不住击掌叫好。

李祥廷摸摸鼻子,意犹未尽。

“担心马夫不够吗?”若萤偏就能看出他的心思,“李二哥且想想,当年的茂陵是怎么来的。”

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不光是李祥廷猛然惊醒,就是座中的其他人,也禁不住露出激赏的神情来。

迁徙民众新建城邑,只需要天子的一句话,任你是豪强还是贱民,哪个敢不惟命是从?

实说起来,这钟四郎倒真是个人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经史子集竟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说来头头是道,论来有理有据,往往有醍醐灌顶、发人深思之功。

对比座中的儒生们,这孩子无论是眼界还是知识,似乎略胜一筹。

凭着这份学识,将来科举必定能够出人头地吧?

拥有这般广博的见识,当真叫人嫉妒。可是,若是能够跟这样优秀的人做朋友,于自己不但面上光彩,更能提高自身的修为呢。

“礼部呢?礼部应该无可厚非吧?”正在做抄录的书生着急起来。

“户典事涉田政、税法、平赋、劝农、合簿,听四郎所说的,倒也中肯……”

“如果不是以偏概全,照四郎这么个评判,刑部怕也不能幸免。是是非非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判定的。冤假错案从古到今就没有断绝过……”

“看四郎年纪小小,没想到竟然有一肚子的愤世嫉俗……”

若萤肃正了面色,反问道:“诸位腹有不平,莫不是只会借酒消愁?何谓丈夫?八个字:顶天立地、拯时济世。见人疾苦而罔顾,听人号哭而掩耳,自欺欺人、明哲保身,岂是君子所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么?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是么?”

“话是没错。但耕者宜田、渔者近泽,各司其职、各守本分,如此才是安邦定国的根本,不是么?”

挑战与试探渐渐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