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章 人约黄昏(1/2)

最快更新东鲁传最新章节!

钟家大爷就是个心眼儿多的,他的亲妹子,能差到哪里去!要真是个忠厚的,就该跟母舅家的姊妹好好相处,结果呢?

那个冯家姑娘一门心思地跟三房的孩子好,这就很说明了问题,说明钟大姑娘不是个好相与的!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说到底还是自家老爷厉害,愣是选中了九龙中最有出息的那一条。

一夜无话。

转过来就是上元。

上元之名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以三元配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而“元宵节”则最早始于秦时。因正月是元月,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节日。武帝时,又定在这一天祭祀“太一神”。司马迁建立“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定为了一个重大的节日。

不管是道教还是祭祀,这一晚都要燃灯。

汉时的灯节就一天,唐代已变为了三天,宋代则达到了五天。前明时,则从正月初八开始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前后足足有十天。

最初张灯的那天,叫做“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

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

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火自远古时代就是神圣的东西,能够驱赶黑暗和野兽。在后来的演变中,灯火就跟神明有了关系,被赋予了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意义。

而今的府城中,燃灯的时间还是不短,前前后后能超过七八日。合欢镇不比大城市,正儿八经的灯节,就集中在了十五的晚上。

刚擦黑,就就听见远处响起的炮仗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此时若站在村外,往村子里看的话,就会发现整座村镇都笼罩在一片温暖的灯光中。

那闪闪烁烁的灯光像是撒了一地的星星,或者是神仙丢下的金银珠宝,等着眼明手快的去抢。

晚饭吃得略微潦草,任叶氏怎么训斥,孩子们只管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等到撤下饭桌,老三即刻领着孩子们准备出门。

若萧非要拎上他的小兔子灯。那是叶氏从街上给他买的,满抱那么大的一个纸兔子,红眼睛长耳朵,可爱得很。

若萌嫌外面冷,两只手揣在暖筒里,只管不肯拿出来。又围了一条围巾,只露出了两个眼睛。

若苏则戴了个新的昭君套,边缘一溜儿枯草色的兔毛,到越发显得她温柔清雅。

叶氏将每个孩子从头到脚检查了一下,看额帕够不够暖和,穿的够不够多,值钱的配饰暂时都取了下来,免得街上人多杂乱,给人顺手牵羊偷摸了去。

看了一圈,忽然发现少了个人。

“二姐么?她刚才就出门了。”若萌道。

叶氏便没有多问。一千一万个孩子能吃亏,就她的若萤不会。

正忙乱着,就听见院子里噼里啪啦一阵响,徐图贵和二舅的声音一同传进来,引得门口的大黄不知所措地乱吠。

早就候在院子里的腊月和小芒赶紧问好,一时间语声嘈嘈,鼓点似的催人。

“好了好了,大瞎晚的,你就是光着脚,谁又能看见。”老三忙不迭地催促道。

叶氏瞪了他一眼,转而嘱咐二舅:“果子,你看好孩子们。你姐夫那眼睛从来都长在头顶上,没什么用处的。”

二舅答应着,问:“姐你不出门?”

“到处都是火星,里里外外都有草,我能放心?再说街上人那么多,看得我头都昏,我就不去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