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大师的点拔(2/2)
念不停的生生灭灭着,所以不只身体无我,心也是无我。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空,本来虚妄,是业感所现。
要“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心有增减是众生,无增无减就是圣人。
日常生活中,看到人家富贵,我也不憎恨,看到人家贫贱,我也不会幸灾乐祸;这样的心就是没有增减。高兴是增,失去了心生后悔是减,有增有减,我们这颗心就难以平静,没有办法与真心相应。前面所说的“报冤行”是忍,“随缘行”也是一个忍,能够做到“忍心不动”,也就能够报冤行、随缘行了。如如不动,是菩萨与圣人才能达到。
无所求行就是要人不要执著,有求皆苦,无求即乐,不要为名利所累。世间人求名、求利、求富贵、求长生不老、求......,修行人初初开始也有求悟、求道的心,这种有求的心,始终长在”迷”里,长久以来,世间人被色声香味触法迷失本心,被外面的假相诱惑而迷失了本心,认为外面的东西才是美好的、究竟的、快乐的,于是亟思占有,占有的心就是贪着,有了贪着的心,就会不择手段的想达到目的,这一连串都是求。
贪求名利不能让人快乐,所以不但不贪求名利,而且还要修法布施、财布施、无畏施,这就是理将俗反。看破、放下,安住于无为,就与理相应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人以为这个世界是实有的,贪着世界上的财色名食睡,称之为五欲七情的众生境界,属于欲界。离开了欲界后,认为这个身体很清净,对万法却还有一些执著,这就属于色界。了达诸法缘起空相,认为世间的过去、现在、未来、天堂地狱等一切都是空,就证入了空。证入了空后,执著空就到无色界去了。空当中不作空想,才能出无色界,契入中道实相。有身皆苦,谁得而安?只要心无所求,就能得安乐。无求就是快乐,无求才是人生的真理,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四行中的最后一个行是称法行。什么是法?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我们的本心本性,不但要空,还要净,净就是清净,心里面没有贪嗔疑邪见才叫清净。我们的所作所行,要与清静的心相应,在任何情况下,要时时保持一颗清静的心。“若见他人过,自己就是错;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称法行的“称法”就是与法相当相应的意思。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种种不同的境与相,有些让你欢喜,有些让你生气,有些让你发怒。假如顺逆境不能保持心当中的平静,有了得意忘形或者受烦恼的情绪,就表示没有做到与性净之理相应,得不到快乐。庄子说:“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如果能这样去考虑问题,那些让你生气发怒的事,就不值一提了。
达磨大师的二行四入,言简意赅,具体而明确,给学人提供了一条康庄大道。后来的禅者们,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明创造,使禅宗的思想不断地得以丰富。
他讲得很具体,希望春水能够真实地去做。
春水听了,心里不由得就宽慰了一些。这些年来和智归大师的交往,他对这个白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和尚颇有一些崇拜的感觉。当下,两个人就文化广播合并的事做了一些讨论,春水说:“大师,官场纷争通常来说是花样百出,阴谋诡计,不啻战场。长青虽心甚不齿,但为了自保,也不能免俗,这是不是违背了佛的宗旨?”智慧见问,拈须而笑,平和地说:“要说纷争,岂止是俗界有之,佛界也未尝无之。再说了,春水局长原非我佛门弟子,却是不必用佛教来自缚手足的。”
春水不觉心胸洞开,起身谢道:“多谢大师指点迷津,春水受益匪浅。”
智慧只是一笑,又说:“佛教最讲究因果二字,这其实不是宿命,乃是哲学。官场纷争,固然要动些诡计,只是不宜过分。须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春水合掌领教了。
接下来两人又谈了一些佛经比较,春水把自己读《金刚经》和《坛经》的心得同智归大师交流了一下,智慧颇觉得诧异,看着春水的目光竟然就有了一种惊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