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托孤的博弈 下(2/2)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层次理解元宏远征之时,亲自拉住于烈的手说:“京城空虚,你应当严加保卫。可以镇守二宫,以收拢远近各地的人心……”这句嘱托的真实含义,那就是如果彭城王有异动,那就紧闭城门,诏令天下“除贼勤王”。孝文帝元宏早在出征以前,就未雨绸缪,安排好了一切。
根据史书记载,元勰处处效法大哥元宏的做派,也深受汉学熏陶,对于“进退”“舍得”的辩证思想了然于胸。尤其元勰也饱读史书,对于政治斗争,人性冷暖一点都不陌生。所以他坚决不接受元宏的“托孤”,坚持辞官,也显示出元勰作为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做派。
史载元宏病死谷塘塬之后,由于担心南朝太尉陈显达得知这个消息,跟随骚扰掩杀,于是元勰和元澄等人商议秘不发丧,元勰按时照点给“皇帝”送饭送药,同时指挥南征大军悄悄北返;与此同时,元勰派出特使,星夜赶回洛阳,把这一消息通知留守京城的于烈。于烈得到消息后,举止形态一如平常,但外松内紧,安排部分人员护送太子南下迎接灵柩,另外安排人手留守京师,一切都处理的井井有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元宏确实没有看错人。
皇太子元恪最终在鲁阳(宛城以北)接到孝文帝的灵柩,这才正式为孝文帝发丧。同时,元恪就在鲁阳即位,北魏帝国正式进入“宣武帝”时代。
尽管孝文帝未雨绸缪,彭城王恭俭退让,但是猜忌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史载太子东宫的随从官员都怀疑元勰有异心,于是和元勰在鲁阳见面时,都严加防范。但我们的彭城王元勰却推诚布公,礼数周到,跪着交给元恪数页孝文帝写下的遗照,表示了拥护新皇的决心,终于消除了相互之间的隔阂和猜忌。
当然,猜忌不仅在太子和彭城王之间发生。史载当孝文帝死讯发出后,咸阳王元禧前往鲁阳奔丧,到了城下却不进城,留在城外观察有无事变,很久以后,方才入城。元禧进城后见到元勰,尴尬的说到:“六弟你这次护送灵柩的任务,不但操劳辛苦,而且是危险之至啊!”
元勰揶揄到:“二哥你年纪大,见识高,所以知道这有多危险。六弟我此番经历,不亚于手握毒蛇,身骑猛虎,然而身在其中,并不知道有多辛苦。”
元禧赶紧自责到:“六弟,你这是怨恨我来得太晚了吧。”
从东宫官员和咸阳王元禧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元勰当时所受到的压力,所以元勰辞官不做,也是顺水推舟之举啊。
但是,孝文帝元宏辛辛苦苦设计的“六常委辅政”的格局虽然防止了“权臣”的专权,但是在新皇幼弱,还没有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的时候,俗话说“主弱臣疑”,包括“六常委”在内的所有官员都人人自危,在行政管理上没有“话事人”,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防止被疑为谋逆,就干脆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不作为。
如果此时的北魏帝国已经一统华夏,国内和平喜乐,那么高级官员的不作为倒也无伤大雅。可是北魏帝国南方还在和虎视眈眈的萧齐帝国对峙,而此时的萧齐帝国却发生了比北魏帝国更加巨大的政治变动。可是我们的主角,宣武帝元恪以及新一代领导班子,正是在这种“不作为”的大背景下,丧失了统一全国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萧齐帝国发生了什么,北魏帝国的“后孝文时代”又将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我们下一章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