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铩羽而归 中(2/2)
我们知道,孝文帝元宏从小在冯太后的“悉心教导”下,熟读儒家经典,并想以“礼”治国,同时完成统一大业,岂不知“儒家学派”本身在逻辑上并不是一个“无懈可击”的体系,他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前提下,发... --
最快更新铁血魏晋南北朝最新章节!
下,发挥其统一思想,稳定政权的作用。而在群雄争霸,嗜血攻杀的环境中,儒家理论往往会陷入到难以自圆其说的窘境中。读者可能不好理解,我不妨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汉书.辕固传》记载,西汉景帝时,皇家博士辕固和黄生有一次在皇帝面前争论。黄生说:“汤武不是受命于天,而是杀害其君主而得天下。”辕固说:“不对,桀纣****,天下之心都归附汤武,汤武顺应天下之心而杀桀纣,桀纣的百姓不听桀纣指挥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才即王位,不是受命于天是什么?”黄生说:“帽子虽破,但是要戴在头上;鞋子虽新,却要穿在脚下。因为上下有别,桀纣无道却是君上,汤武圣明,但是臣下,主上行为不当,臣下不直言纠正,反而因为君上有错而诛杀,代替他南面而立,不是弑君又是什么?”辕固说:“这么说来,我朝高祖皇帝刘邦代替秦天子之位,难道有过错吗?”汉景帝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说到:“吃肉不吃马肝,不是不知道味道好坏;讲学问不谈汤武受命,也不是愚蠢的行为啊。”于是这场争论草草结束……
儒家学说讲究礼仪忠孝,君臣父子之道,所以被历代皇权利用,禁锢人民思想,不要犯上作乱。但是这套学说只能用在当代,不能用“演绎法”向前向后,向宏观向微观进行推演,于是“汤武弑君”就成了儒家无法跨越的硬伤,历代大儒只好用“受命于天”这种言论搪塞过去。于是在战乱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谁也不会用儒家这套理论来禁锢自己,“丛林法则”配合“儒家学说”的真相就是“胜者王侯败者贼”,谁的势力大,谁就是“皇权神授”。
魏孝文帝元宏汉学功底再深,当然也破解不了“儒家学派”的这个硬伤,于是在寿阳城下和南齐使者崔庆远说了个难解难分自然是预料之中的事。外交战没捞到什么好处,元宏也没有因此强攻寿阳,而是派偏师监视,主力则沿淮河东进。元宏放弃攻打寿阳,当然不是因为崔庆远的三寸不烂之舌阻挡了魏军攻城,而是元宏忌惮于寿阳城的高大坚固,以及十几年前刘昶在寿阳城下的大败而回(参考“萧齐代宋”)。
很快,魏军主力于公元495年2月17日,抵达钟离城下,立即围城。钟离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东1.5公里处,是历代南朝戍守淮河南岸的军事重镇。我在“新隆中对”那一章跟大家详细阐述过钟离对于南朝在中线战场防御北方入侵的战略地位,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不难发现,钟离城和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的寿阳城,以及南面位于淮河、长江之间的合肥城,一起构成南朝中线防御铁三角,南朝军队只要能够死守这三个支点军镇,等到春暖花开之时,就可以通过水军封锁淮河,切断北军补给,并在这个三角区域围歼北方来不及回撤的军队。
此时北魏大军压境,既然皇帝放弃了强攻寿阳的战术,那么如果元宏想要在此次南征有所斩获,就必然要拿下钟离,并以钟离为跳板,饮马长江。
一场恶战即将在钟离城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