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我的中国心 上(2/2)

尽管后来城头变幻大王旗,南朝几易其主,传统的世家大族也受到一定削弱,但琅琊王氏在那个时候依然是南方... --

最快更新铁血魏晋南北朝最新章节!

然是南方显赫的名门望族,族人在南朝出将入相的大有人在。而位于建康城秦淮河边的乌衣巷,则是当年那些以王家、谢家为代表的名门望族的聚居地,唐代诗人刘禹锡感慨于魏晋时代乌衣巷贵族生活的盛极而衰,作诗叹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时这个在邺城行宫和拓跋宏侃侃而谈的王肃,就是琅琊王氏这个庞大贵族家族的一员,大名鼎鼎的东晋开国丞相王导的后代。那么这个南朝汉人的名门之后又是如何来到邺城,投奔了北魏帝国的呢?

《资治通鉴》记载,王肃的老爸王奂当时是南齐雍州刺史,他手下一个将领刘兴祖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王奂,结果被王奂冤杀于狱中。没想到南齐皇帝萧赜大怒怪罪下来,派兵兴师问罪,最终逼反了王奂。可是王奂如何能与整个国家机器对抗,没有悬念,王奂被手下将领黄瑶起和裴叔业出卖,反叛归于失败,全部家属都被屠杀殆尽,只有王肃一人侥幸逃了出来。

史料的表述还是让人有些疑惑,王奂冤杀个将领,应该不是诛杀家族的罪过,而且皇帝派兵问罪,就是明摆着要逼反王奂,否则派一个文官一纸诏书宣他进京即可,就算王奂不从,先礼后兵,也不失政府胸怀。可萧赜居然连文官都懒得派,就是明摆着要弄死他们一家。

再研究下史料可以发现,南齐皇帝萧赜也死于这一年,而他的太子萧长懋死的更早,于是皇位到底是传于皇太孙萧昭业还是传位于二皇子萧子良就成了许多大臣的押宝对象,而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家族另一个朝中高官王融就是萧子良的坚定拥趸。我们都知道最终皇太孙萧昭业即位(参见“昏君继续辈出”),而王融因为支持萧子良而死于非命。据此推断,王肃的家族很有可能是参与到了王融卷入的这场皇位之争才被提前屠杀殆尽的啊。

王肃心怀惨遭灭族的深仇大恨来到北魏帝国邺城,见到皇帝拓跋宏,自然不遗余力地和盘托出自己对于国际形势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南齐政治结构、山川地形、军事战略、人口分布、民风民俗、物产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强项弱点,逐条分析,积极向拓跋宏陈述讨伐南齐的策略。当然,王肃作为世家大族的饱学之士,对于汉人政权治理国家的方案,自然也了然于胸,而拓跋宏此时正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汉化改革,而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统一全国,完成霸业。于是王肃的背景和学识,恰恰满足了拓跋宏此时的这两种需求,真是想啥来啥,皇帝拓跋宏如何能不心情激动。

史载孝文帝和王肃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座位往前移,以便听得更加仔细些,有时听得入神,竟然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从那以后,拓跋宏对于王肃的器重和待遇一天比一天隆厚,和王肃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不久就任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而王肃对于拓跋宏的知遇之恩也大为感动,自比两人的关系就像蜀汉的刘备和孔明,决心为大魏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此时拓跋宏迫在眉睫的行动并不是要王肃领衔南征,马革裹尸,而是要在全国范围内振兴礼乐,将鲜卑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改变成和汉人的习惯一致,而王肃在这项工作上也尽心尽力为皇帝出谋划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说到的话题过于敏感,拓跋宏都会屏退左右,和王肃单独交换意见。

拓跋宏的汉化改革装上了王肃这个大马力的“发动机”,必将大大加速,那么孝文帝的改革又将往哪里去呢?我们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