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淮北的沦陷 下(2/2)
我在百度百科里输入“河南大饥荒”,搜到的定义是:河南大饥荒发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饥荒遍及全省110个县。据估计,3000余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余万人饿死,另有300余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天冷手僵从车顶上摔下来)轧而死者无数。
真是人间惨剧啊!其实这个定义还少了个国民党政府在1938年为了阻止日军南下而扒开的“花园口黄河大堤”的注脚。这次大饥荒和人为造成的黄河泛滥也是息息相关的。
我在这里并不想考证刘震云所说的1942是否句句属实,但刘震云所描写的日军在1942年的“赈济灾民”的举动倒是和发生在1500年前的北魏赈济徐州难民的举动颇为相似。而国民党政府炸开黄河大堤、拒不赈济灾民的举动,倒是和我上文所讲的“坚壁清野”不谋而合。用历史对比的方法来看的话,如果刘震云所言为真,那么在1942年,至少日军对于河南地区还是秉持着“积极建设”的“主人心态”;而国民党政府在那时,对于河南地区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标签换成了“敌人的”标签,于是国民党政府对于河南地区人民的态度不用说在悄然进行着质的改变。
总而言之,在政治家,尤其是成功的政治家的眼中,所有资源或者说利益都是可以利用的,都是可以转化的,都是可以牺牲的,都是可以交换的。北魏帝国在公元450年的“瓜步之役”中可以把淮河流域杀得血流成河,赤地千里;也可以在公元467年的徐州战役后赈济难民。这并不是说明北魏军“弃恶从善”了,而是形势的转变使其然也!
随着北魏军反客为主,在徐州地区不断做大,刘宋帝国的青州地区渐渐变为一块“飞地”,这是皇帝刘彧完全不能接受的结果,刘宋北魏两大帝国还要围绕徐州、青州进行残酷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