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战鼓惊山欲倾倒(2/2)
盛怒之下,他又调了五千人去乾陵,并给刘瑭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拿不下乾陵,提头来见!
此时梁山之上,已经漫山遍野全是齐军。打了两个时辰,折损了近千人马,刘瑭终于采用了第一个参军提出的办法,一步一步往山顶挪。
这招虽然费时间,却立竿见影。面对大批体力充沛的敌军,宋文通不敢再冲出去厮杀。只能凭依防线射箭。此时弓矢已快用尽了。
鼓手们或是劳累,或是被漫山的齐军吓得乱了方寸,鼓声渐渐弱了下去。宋文通射出了他的最后一支箭,将长弓向山下一掷,高声道:“为我卸甲!”两个亲兵得令,立即上前,将宋文通的明光铠卸下。甲胄上已经扎了数支箭。
宋文通光着膀子,露出浑身疙瘩肉,还有几处箭伤。他不顾伤痛,亲自擂鼓。同时声嘶力竭的喊道:“朝作猛虎行!”
十九个鼓手齐声附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所有博野将士齐声高唱,气壮山河。
这首诗叫做《猛虎行》。原为安史之乱时,李白怒斥河朔叛军的暴行所做作。未曾想因其朗朗上口,气势如虹,后来反成了河朔人自夸武功的民谣,在河北几乎家喻户晓。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此时已是十冬腊月,宋文通一通战鼓擂下来,浑身热气蒸腾。在他的带领下,博野军上下激昂,鼓声复振。终于又一次打退了齐军的进攻。
刘瑭面无血色的站在山脚下。他身后的侍卫发现,山顶的鼓点每敲响一下,刘瑭的身子就会跟着轻微的抖动一下。
阵亡齐军的尸体已经堆满了朱雀门前的广场,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山上运下。只有将山路清理出来,才能开始下一波攻击。
一个血肉模糊的尸体从刘瑭身前抬过,一件青铜器还嵌在亡人的面部,看形状像是一个破碎的香炉。刘瑭将头侧了过去。
就在这时,五千援军到了。随之而来的,是王璠的最后通牒。刘瑭摘下凤翅盔,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儿郎们!随我来!山上矢尽,只要攻上去就可成功!”
刘瑭竟然亲自带人攻山。他的判断没错,博野军不光矢尽了,所有能扔下去的东西也都扔光了,不然也不会把献殿里的香炉都扔下来。
刘瑭很快就攀到了山顶,他喘着粗气说道:“给我直接冲上去,不要放箭!”看来他连一支箭都不想送给宋文通。
博野军此时没有了任何远程的反制手段,只能等着齐军攻上来。横木也在之前的战斗中被齐军拽下大半,防线已不完整。双方在最后一级石阶上但凭血肉相搏。枪来刀往,血肉横飞,石阶上血流成河,下面的几阶,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血冰。但杀红了眼的齐军依然一步一跌的往上爬。
宋文通终于沉不住气了。“快!去喊契丹人过来支援!”
原来耶律苏察五百人一直守在北坡。这一面虽然更陡峭,齐军还是尝试了数次攻击。不过都被打退了。
此时这边的形势还不太严峻,接到宋文通求援,耶律苏察立即带了两百人赶去南坡支援,几十个军士怀中还捧着一块圆滚滚的大石头。
宋文通见耶律苏察很快就过来了,正想夸他几句,却看到了邓州军手中捧着的大石头。他很无奈的说:“不是说好不毁东西的吗?”
原来,邓州军怀里的那些石头,竟然全是石头刻成的人头。宋文通认出来了,这些都是原本立在朱雀门外的番臣石像的项上人头。为了彰显大唐国威,乾陵修好后就将当时参加过高宗葬礼的六十多个藩国国王、王子的雕像立在了朱雀门外,每一个石雕服饰迥异,神态不同,背后还都刻着本人的国号、职务以及名字。
这些石人在乾陵伫立了两百多年,没想到今天一日就全都变成了“断头之鬼”。耶律苏察也许早就料到矢尽这一刻,竟将石人的脑袋全都砸了下来,打算当作石弹来使。
宋文通虽然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识,但还是觉得耶律苏察此举有点过分。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怕遭亡者报复。
契丹人却若无其事的说道:“石人的脑袋重要,还是你的脑袋重要?”
宋文通知道此时难以苛责,甩手道:“这不废话吗?给我狠狠的往下砸!”
数十颗石弹劈头盖脸砸向了石阶上的齐军,刘瑭躲闪不及,竟被砸断了左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