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说不准,再看看(2/2)
而是通过余生提了一份解决方案。
首先,把这些工人,按照各自归属的流水线,分成一个个小组。
然后,再进行薪酬改革,工人的薪酬,除了基本的保底工资,还有一个绩效工资。
若只有激励,没有惩罚,为了追求速度,肯定会牺牲质量。
所以,还需要一些惩罚措施。但是,如果直接制定一个良品率,不一定科学,工人不一定能做到,就算科学,工人能做到,也有可能故意卡着要求的良品率,特意弄出一些垃圾来。
这样的话,就需要引入激励对比机制了。
尼克的说法,就是在生产第一线,绘制一个良品率和合格产品数量的统计图。
每天的数据都记录下来,然后每周一评比,良品率最高的生产线有什么奖励,合格产品数量最多的生产线有什么奖励,良品率最低的,合格产品数量最少的又有什么惩罚。
如此一来,就基本上解决了工人积极性和产品质量问题。
余铁成拿着余生递给他的纸,觉得这套方案不错,但还有些迟疑。
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尼克是个美国人。这么多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尼克这个白人,是个美国人,他真的会有这么好心?
余铁成犹豫着,一直犹豫到拿到七千台亦可赛艇订单才下判断。
担心那么多干什么,这些美国人都钻进钱眼里了,提出方案,还不是为了让华夏厂生产的更快,赚更多的钱。
再说这个方案看起来确实挺完备,挺有诱惑力,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坑。万一有问题,停掉不就是了。
工人管理制度开始改变,工地上也热火朝天忙忙活活。
这时候,余铁成听信余生,拜托工业局找的技术人员,陆陆续续的到来了。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口音各不相同,有四川的,有上海的,有北京的。总之,只要是全国符合要求,且愿意来的,基本上都到了。
从车站接回这些人的时候,余铁成发现他们的脸上,除了旅途的疲惫外,还有的就是兴奋。
不过,他们这种兴奋,等到了华夏厂,就已经散去很多了。
他们不是没有见过世面,本身出来的厂子或大或小,但最少的都有五百名在职职工的规模。
再加上前些年国家重视,底子很厚,看华夏厂,就像看个破落户。
与他们的厂子比起来,华夏厂显得太寒酸了。就那几栋厂房,几栋居民楼,还有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
与华夏厂为他们提供软卧车票时的阔绰相比,此时偏居在青台港远郊的华夏厂,看上去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再加上华夏厂是私营企业,不少人直接就起了回去的心思。
“老许啊,我看着华夏厂似乎不怎么样啊。”下车汽车的老赵,看着这不算太大的华夏厂区域,摸着下巴说道。
老李指着场地上的一堆堆木料说道,“我看也不怎么样,看起来和半导体没啥关系,瞅着这对木头,这华夏厂不会是木材加工厂吧。”
许银东倒是没有着急说话,他观察的不是场地,也不是木料,而是人。
他看着动作麻利,进进出出,风风火火都像带着风的华夏厂工人,想了想说道,“说不准,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