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知识拓展(6) 瓦西里(2/2)
扎依采夫拿起望远镜观察,一块斜支在墙角的钢板引起他的注意。钢板上乱放着一些碎砖头,它位于德军防线的前方。站在敌人的角度考虑,狙击点设在哪里最好呢?钢板下是否被挖成了掩体,敌人的枪手昼伏夜出?扎依采夫默默地思索着。对,科宁斯上校就在那块钢板下。钢板下就是德国枪手绝妙的巢穴。扎依采夫把枪口瞄准钢板下的暗点。既然狙击阵地被指导员暴露了,科宁斯判断苏军狙击手会变换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任何动静,德国人都会开枪射击。扎依采夫把一只手套套在一块木板上举过头顶。科宁斯一枪将其击穿。“啊哈,终于上钩了,恶棍。”
扎依采夫察看了被击穿的手套:不偏不斜,直接命中。这就是说子弹来自正前方,德军的王牌枪手就藏在钢板之下。现在应当把他引出来。怎么引?变换阵地,明天从另一个方向收拾他。
次日早晨,秋天的阳光穿过城市废墟从德国人背后照射在狙击手们的脸上。扎依采夫决定等过了上午再行动,因为瞄准镜的反光可能会把位置暴露给德国人。午后,苏联狙击兵的步枪已处于背光位置,而科宁斯的阵地则暴露在直射阳光之下。钢板边上有一个东西在闪光。是一块破玻璃片,还是敌人枪上的瞄准镜?是采取决定性步骤的时候了。
库利科夫小心翼翼地把头盔稍稍向上举起。而扎依采夫集中全部注意力瞄准钢板下的暗点。计谋成功了。科宁斯沉不住气了。他大概打算早点结束决斗。随着一声枪响,库利科夫顺势将身子一挺,大叫一声倒下去…;…;
此刻德国王牌枪手科宁斯有些忘形,从铁板下探出半个脑袋窥视。等待已久的时机到来了,扎依采夫迅速扣动了扳机。这是他四天来射出的唯一一颗子弹。这颗子弹击中德国头号枪手的前额,穿过后脑勺和头盔飞出。天黑后,苏军二八四步兵师的部队开始进攻。在战斗炽烈时刻,扎依采夫和库利科夫从铁板下拖出被击毙的德国枪手的尸体,搜出死者身上的证件。证件表明被击毙者正是赫赫有名的德军常胜枪手科宁斯上校。
2006年1月31日,瓦西里·扎伊采夫的遗体以隆重的军礼被重新迁葬到马马耶夫岗(mamayevkurgan)。由于瓦西里的遗愿是希望将他的遗体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下,所以他的的棺木被埋葬在纪念碑旁;碑上则写着瓦西里的名言:“我们没有任何撤退的余地。”(事实上该语出自赫鲁晓夫,就是担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政委,"politicalcommissar"。)
德军士兵海恩兹·托尔伐特(heinzthorvald)的步枪瞄准镜,据传是柴瑟夫最宝贝的战利品,目前展示在莫斯科的陆军博物馆,不过这整个故事并没有被确认,因为所有的苏联军事报告也皆未提及。
瓦西里的自传《notesofasniper》中提到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其实遭遇的对手应该是“海恩兹托尔伐特”,瓦西里是依据从被击毙的尸首上所搜出的身份证明文件而得知。这个名字后来由一位名为“大卫罗宾斯”()的作家用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老鼠之战"(waroftherats)中出现,罗宾斯称托尔伐特是一位党卫队的上校,而且还是位于德国佐森(zossen)国防军狙击学校的总教官。
但是,历史学家曾经不断质疑柯林斯这个似乎虚构的高手是否真的存在。下面的几个理由可以推测出,历史上从无此人过:
没有纪录能指出党卫军曾经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党卫军本身的狙击手人数屈指可数,而且党卫军战功并不将狙击视为重要考核,所以放冷枪其实是国防军的粗活。
不会有哪个狙击手会身居要津官至上校(standartenführer),身为狙击手就是被指望来帮忙扭转战况的,带头指挥往前冲锋陷阵与躲起来放冷枪是完全互相悖逆不可能一起实现的。
*酷匠n网(`唯k一d正we版t,其@他d都g是g$盗4g版z
即便到了战争末期,有明文记载德国国防军第一狙击手也不过是个21岁的"二兵"(gefreiter),叫做"马豪斯·海茨瑙亚(matthäushetzenauer),一共345人命丧他的右手食指下,根本还不到科尼希的"击毙超过400人"的纪录。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