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 避害就利是首辅 古遗传推贤让能(2/2)

“好!你说。”王钰说。

“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孙嫔看眼父亲,说起了此典故。在永城上学时听王钰老师讲过:吴太伯三让天下:周族三十一世族长叫“古公旦父”, 有仨子叫太伯、仲雍、季历。其中,季历为王生姬昌(周文王),姬昌生姬发(周武王)。照例说,商周君主传承礼法:古公应把王位传给嫡系的太伯,但季历继了王位。当时,周族在陕西和山西西北一带,常有犬戎、鬼方等民族侵扰当时的商王。武丁封古公为“西伯歧周”,命其镇压那里的民族,同时还常让欺压歧周人。所以,古公不服,要灭掉商朝。商朝曾灭夏,作为夏的后裔周古公,当然不会忘记此仇恨。但周族在当时无法与商抗衡。古公要做长远计划,选择合适的接班人,来实现自己的伟业,不同意父的政治主张,太伯同时没有儿子,古公因此在心里有了念头,立三子季历为王。据《论语》记载:‘太王古公,因有翦商之志,而太伯不从,太王遂欲传位季历’。又据《左传》记载:‘太伯、仲雍,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当时,古公忌讳,废长立幼的古训,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太伯是聪明人,知道父的心事,古公如果作出废立之事,周族有可能会在内部产生大乱。因此,太伯选择以为父采草药名誉,脱身远奔而让天下的义举。关于太伯礼让的天下,孔子对其评价是相当得高。《论语》说:‘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这三让是指: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姬发)。因此,在太伯至德的礼让下诞生了后来的吴国:人杰地灵、文明开化,经济发达的江南吴文化。

“闺女脑筋好使,说的挺详细。”父亲笑地说。

“推贤让能,古遗传!”成语出处《尚书?周官》 推:举荐。让:谦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孙嫔讲得好!”王钰故意笑地说。

“哪里。老师当时讲得好,学生说此典故,在老师面前,是班门弄斧。王老师去常州,又当县令,学生敬请县令斧正!”孙嫔很客气笑地说。

“不!你说得好。”也看一眼孙嫔父,王钰笑地说。

“是的!我上学时,记下来的。”孙嫔故意笑地说。

“早都强于我。闺女记性好,随她母亲。”父亲看一眼王钰,夸奖着孙嫔地说。

“小臣于永城,曾到贵府一叙,已深知你爷俩,文才与记忆出众。孙主在永城,学业名列前茅,是常胜不衰,使众生生妒。小的记忆犹新呀!”王钰看一眼孙嫔父亲,敬佩笑地说。

“咱不说这。我闺女说的,‘太伯三让’,不如后来,‘季札三让’ 有更大的影响。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但寿梦觉得四子,最为贤德,意欲传王位,于四子季札。季札很讲礼法,品德高尚,不肯继位。寿梦想了个相传法:从长子、次子、三子,再到季札。季札没按父意办。季札一让吴王诸樊。二让余昧之子吴王僚。三让诸樊之子吴国阂闾。此事成为,继太伯后,又一礼让,三让的典故。王先生是这样吧?”父亲接自己话题,又讲了季札三让的事例。

“孙老说的没错。季札从让国开始,被吴王封为延陵,建立了常州城。常州城从此开始,有‘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典故,是孙主子说的。你爷俩对常州历史,皆颇有研究。”王钰的心情,似乎挺痛快笑地说。

“王先生过奖。”父亲谦虚笑着说。

“是的!”孙嫔也笑附和。

“小臣有一事:《致皇帝的一封信》,是几句顺口溜。有人送我室。”王钰掏出那封信,递给孙嫔地说。

“你看过此信,内容怎样?”孙嫔嫔一听笑问。

“人殉是祖制。皇帝不语,谁敢说啥?”王钰说。

“人背后有议论?”孙嫔问。

“传先帝死因者斩,是皇帝说。话在臣中背后私议,都规避此话!垃圾桶有此封信纸。不知谁丢!”王钰说。

“是么?”孙嫔问。

“是的!我要走了。想给杨士奇,杨士奇也有一封,内容是一样。杨士奇让扔掉,别惹皇帝生气。孙嫔是少主,看照办吧!”王钰说着就告辞了。孙嫔让宁小赢送的信,王钰净给了孙嫔,信就是孙嫔写的。信会被杨士奇的话说中,都被臣扔进垃圾桶?孙嫔想着自己和父亲说的典故,大概是无意为王钰开拓出了新的思想境界?王钰的脸是兴奋着地走的。权不应争夺而应谦恭和礼让,更能进一步加快,人类文明进程的速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