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抚育孙孙(2/2)
吃罢饭后,刘婆婆回去了。是梁杏花扶着她回去的... --
最快更新古城秀月最新章节!
她回去的。
刘书元在这里玩到晚上,才高高兴兴地跑回去了。
自此,梁杏花在刘家做各种活计。地里的,家里的,还坚持着每天都跑到梁润昌的铺子里来,给梁润昌做一顿饭。
因为李秀月给梁杏花安顿了,在梁润昌的铺子里面的地上有地窖,里面有白面细米各种豆子,所以,梁杏花想着办法给父亲做饭。
冬天天冷了,上冻以前,梁杏花又跟着李秀月到梁家地里,把那些白菜萝卜收了,送了回来。又给了刘家一些。
刘家的地,几乎都荒芜了。
李秀月给梁润昌这里留了许多,所以,梁润昌每天的伙食水平,是很高的!
有人看见,梁润昌竟然有白面吃,好吃惊地。
梁杏花说:“老人家年纪大了,脾胃不好了,这里俺嫂子给他留了一点点!”
众人才没有话说了,毕竟梁润昌的年纪已经快八十岁了,而且梁大奶奶也不幸去世了,所以也没有话说,但是,心里的羡慕,还没有法子说出来。
此时的龙泉和整个陕北,都因为战争,老百姓逃难,地里的庄稼都被耽误了,也有些地方的地里,成了战场了,使得好些地里是颗粒无收,老百姓都没有饭吃了。
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沟壑贫瘠,物产也不十分丰富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从延安到米脂的方圆几千里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国民党二十几万部队,共产党的两万部队——国共双方合起来要有几十万的大军,在这里拉锯,谁都要吃饭,这里的人们又怎么能供应的起?
沙家店之战后,问题跟为突出了。佳县的人饿肚子,其实这里的人,几乎也都在饿肚子。把最好的粮食,有些人家就是自己的口粮,全支援了前线!
毛泽东命令从山西往这里调粮,其实也只是支持了佳县,这里依旧是吃粮紧张啊。
百姓家也只能是凑凑合合地在这里过日子。
梁家也一样的,好在地里的包谷棒棒多少有点收成,豆子也收了一点点,最让人高兴的是,地里套种的白菜和萝卜,虽然长得不好,但是多少有些收获,也使得他们梁家的菜没有断。地窖里面藏得粮食也还有些,尤其是过年藏下来的猪油和羊油,还各有一小盆盆呢,所以他们家的粮也没有断,只是都熬成韬黍饭,钱钱饭和其他稀饭了,那些猪油羊油,就全成了他们家孩子的营养品了!
羊油炒了油茶了,猪油成了平日里炒菜的油!
犹如抿夹,其实多半是菜和汤,但是多少有点猪油!那就是香,要不然,刘婆婆能说好吃吗?那个抿夹也是杂粮的,是黑面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不好吃,总是没有断顿,尤其是娃娃们都没有饿着。
其实,此时的陕北龙泉城,还有一种暗暗涌动的极左。
那就是比较,谁家吃的不好,才是最好的,才是所谓的穷人,否则就要被人指指点点地。
所以,有些人家即便有点白面细米,吃的时候,……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