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第四十章 情断(2/2)
自此,黛玉每次收到的东西包袱底下都会附着几张花笺,有偶得的一个笑话,有看文读诗的一些感想,有描述家里发生的一件令人窝心的小事,有科考道路上备受摧残的可怜心情,还有黛玉原来所作的一些诗作的插图……
黛玉每每拿到送进来的东西,都会自己亲手打开,找出里面夹带的小包,才把东西交给丫鬟或放起来、或送人,否则就仿佛有一件重要的事未作一般。
从一开始的杳无音讯,到后来的偶尔回复一两个字,到后来几乎每篇都会写上两句话,贾琅等了整整六个月的功夫。
这六个月,不光是黛玉的态度有了逐渐的转变,贾琅也更加了解了黛玉是个什么样的姑娘。开始的那些了解不过流于表面,后来读她的诗不过是知道了她一时所感,了解未免片面。而这一段时长六个月的包袱传书,则让他看到了她这个有血有肉的人。
那是个比她的诗所表现出来的更加纤细,更加善感,更加纯真的灵魂,那是一个让人想要急切得到她的喜欢的姑娘。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琅终于成功地在黛玉那敏感而又细致的心房上磨开了小小的一个缝隙,黛玉的一言一字也让贾琅的选择更坚定了……
“……既是不愿科举,君又何苦决意为之?”一篇科举之苦的诉说后,贾琅得到了这样的一句疑问。这也是黛玉踟蹰了许久才最终问出的。
这之后三十天,贾琅都没有再送任何夹带在给黛玉的东西里。
黛玉的神思逐渐不安起来——他是生气了吗?他终于放弃我、厌恶我了吗?黛玉不禁想到。还是科举果然是不可触碰的禁地,对男人来说是那么的不同?
贾琅也在这边努力思考着——
“我为什么一定要考科举呢?我明明只是次子,是不需要承担这许多责任的;再加上我的才华天赋有限,我可能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哥哥那样的程度,更别说朝中其他的才子了……可我却一直从没有过想要放弃科考的想法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家是黛玉的亲戚,作为我的妻,家里自然不会亏待于她;但是……她只是一个孤女,又没有嫂子那般八面玲珑,若我在家中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这让她以何面目接受祖父母以及父母的关照呢?所以,我必须科举有所成就,我要让她在家里因我而直起腰杆、挺胸抬头……”
黛玉神思无属,直到三十天后的一封简短的回复,终于让黛玉的心里放松同时又百感交集起来。
“为你。”
只有这简短的两个字,黛玉却仿佛读懂了其中所蕴含的千言万语。她第一次为了贾琅而流泪。
黛玉决心找宝玉一次,只问他一句:“如果为了我,你可愿意去考科举吗?”
宝玉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见过林妹妹了。他自秦钟死后本就浑浑噩噩,黛玉的订婚给他精神上的打击更是颠覆性的;加之现在正被贾母、贾政和王夫人管着,虽然依旧能在内帏居住,可是已经比以前的闲时间也少了许多。
他原以为林妹妹也是被那个死鱼眼睛的林嬷嬷强迫着关在房里不许出来的,但是看着依然轻灵飘逸面色更加红润的林妹妹,他不确定了,他心慌了……
“好容易见妹妹一次,怎么你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难道妹妹不懂我吗?难道是我自己想错了吗?我们为什么要让那科举的污浊俗事沾染了我们的清净,就这样清清白白不好吗?”他的声音飘忽而急切,像是在说服林妹妹,更像是在说服他自己。果然,黛玉问出这样的问题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她懂了,宝玉的心,还有贾琅的情……
为了她,为了让她能够过得好,为了让她不在家中成为一个被怜悯、怜惜的对象,贾琅去参加令他痛苦的科考,因为他必须拥有一定的力量来保护这个她!不需要多强大,只要能够足以为她在家里撑起一片天。所以,哪怕他和宝玉同样不喜欢科举,甚至他还不如宝玉有天赋,却愿意去试一试,愿意为她一搏。
而宝玉呢?
当她想要一个安全、稳定的未来时,宝玉只会去求老太太、太太;当她想要一个不被人怜悯冷眼的位置时,宝玉还是只会求老太太、太太……当她的一切只有他的时候,他的一切却全来源于老太太、太太!她竟没有想过,如果老太太、太太有一天不能供给他了,她还剩下什么?她更加没有想到,贾琅这个看起来有些粗粗笨笨的傻大个子,竟然比她对自己懂得更真、照顾得更深……
他没有宝玉那样的才思敏捷,做不出应和她的诗作,然而他懂她所表达的一切情感,他为她的诗词所做的插画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了他所要回应给她的感情。诗诗相和,诗画相应,他对她的了解竟不比宝玉少……
宝玉心中不是没有她,她知道,她也很感激这种相知。然而,她虽然排在老太太、老爷、太太之后的第四位,之后第五、第六、第七位还有宝钗、湘云、凤姐之流,后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而贾琅心中,除了他自己的长辈家人,就只有一个她了……
天平已经倾斜。重的一边,砝码还在不停地加,心已替她作出了选择,再也回不去了。
罢了罢了,原以为今生不能和宝玉相许心已死,仅以此身还报父亲生养之恩,却未想到竟能觅得另一个知己……
“不要怪我,宝玉,你眼里的人太多,我能为你忍下这一切,你能为我做的又有什么呢?”黛玉望月而泣,“就让我以这一夜不绝之泪,报你几年知己之情吧。从明日起,颦儿已逝,唯黛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