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流年(改框框)(2/2)
高氏十月怀胎后生下一个男孩,按族谱顺序还是取名贾瑞,贾儒小小地郁闷了一下,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贾瑞□□好,让他不要那么怂。
廖氏喜欢得什么一般,贾敖远在河南也非常兴奋地写了厚厚的长信回来,嘱咐爹娘“如何照顾他的儿子”什么的。廖氏才不理他,虽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略更小说网 www. LueGeng.com,红楼同人之老书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允许,但是贾敖远在他乡没有回来参与自己儿子的出生,这在廖氏的心目中就给他记了一大过。后来在他回京述职期间又跟高氏制造了第二个儿子贾琅出来,于是他在家里的地位就更倒退了一射之地了。
两个孙子渐渐长大,因贾敖不想让他们像普通书生那么弱,除了像一般孩子一样启蒙学文之外,贾儒还想让他们学武。正好冯家的冯紫英等孙子辈也刚请了一个武贡奉,贾儒一说,冯士灿就非常大度地邀请了两人一同去学。因两人回家以后也要训练训练,挨着贾家这边的房子有点窄,贾儒就带着一家子搬到另一城区去了。
这样一来虽然路途上离得远了些,闲事却果然少了许多。
贾敖从河稽的位子上坐了七八年才升了半格,变成了通政司参议,终于又回了京。
太子果然太招摇了,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为了将他那一系一网打尽,皇帝不惜用了几年的时间把他捧得高高的,又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让人胆寒最是无情帝王家。
当时也不知是被陷害了,还是被捧得头脑发热,太子突然有一日被人发现在密谋篡位。
跟太子交游最密的几个大宦之家都遭了牵累,不是抄家斩首就是充军流放。其余大大小小的官员,被牵累撤职贬谪、自请告老的不计其数。皇上虽然没有明旨令太子自裁,但是太子还是在事发之后没活几个月,死后只追封了一个“义忠亲王”,其家眷后嗣都软禁在离京不远的一个叫平安洲的小地方。太子家人在那里想干什么干什么,也算是个土皇帝了。就是每年除了皇室祭奠时之外,不允许出那座县城。
贾家其实也是倾向于太子的,只是荣国府早已没了当初的势力,不过一个空架子罢了,除了贾敖以外没有一人的职位值得动一动,皇上也乐得显示自己宽容大度,所以贾家躲过一劫。贾敖在他父亲的耳提面命和这许多年的摸爬滚打之下也早已非吴下阿蒙,官场上的事说得一套一套的已经比贾儒这个纸上谈兵的老书生强多了,贾儒也就完全放下心来,让他自去拼搏。现在只需要一心教导大孙子贾瑞和二孙子贾琅的学业就行了,还有他的亲亲小女儿小米,现在也十多岁了,也该开始说人家了。
老皇帝好像在处理太子一事上用尽了心血,心灰意冷一般,在义忠亲王殒命后就将皇位传给了一直声名不显的三皇子朱孟昀。
三皇子一上位就先安抚老臣,让朝廷渐渐恢复了稳定。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再温和的皇帝也不例外。那些老臣渐渐地就被请离了原来的势力范围,一个个荣养起来。
万幸这几年黄河并未出过事,贾敖的考绩一直是优。他年纪轻,却一直没怎么升任。不知道是老皇帝看不上他,还是特意留给新皇的班底。新皇帝宣了在贾敖进京述职的时候见驾,也不知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反正回来后看他热血沸腾的。
贾儒摸摸鼻子,只知道这小子又提了半格,在参议的位子上才干了不到一年就升任保定知府了。以他三十而立的年纪干到从四品上,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然而廖氏却不怎么高兴——她才跟儿子住了不到一年,又要分开了。但是天命难违,她也不得不忍着。贾敖还是把贾瑞、贾琅两个留下跟着他们祖父母住在长安,也是替他和高氏尽孝道。高氏要跟了贾敖到任上去,家里的家务交给已经开始学管家了的贾敉了。好在保定离得不远,现在又已经十月了,过年封印时还能回来探亲,只有两个月不能见,否则廖氏又要哭天抹泪了。
贾家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去打听过,不过但凡有丁点大事,孩子们都是最快知道的,再加上有些婚丧红白的事情,他们这一房也要随份子,所以贾儒也很自然的就知道了。
比如贾赦娶继室,贾玳夭折,贾珍袭爵,迎春、贾蓉、贾宝玉、林黛玉、探春、贾环的接连出生,贾珍之妻和贾敬之妻相继逝世,贾珍又娶了填房,姑奶奶贾敏家姨娘生的唯一的哥儿死了,贾珠、贾琏娶老婆,贾珠中举,元春进宫,惜春、贾兰出生,贾珠病逝……这些事情都一一按时发生。
其他小事举凡有人过生日,有人请客赴席,有人生了病,有人流了产,这样大事小情更是多如牛毛,不一而足。
后来他听说先前那个师傅家乡有一长辈去世,留了家产给他,他就辞馆回家去了。再聘的新师傅学问还好,就是能力差了许多,家学里的风气又松懈了起来。贾儒黯然的发现,他什么也没能改变。
他真的已经努力过了,再多的责任感也禁不起一点一点的消磨,何况他对贾家更多只是一种怜悯和同情呢?看着贾家那些不识愁滋味的男丁们挥霍着他们为数不多了的好日子,贾儒叹气中也决定了冷眼旁观,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