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2/2)
实话实说,也不是性格清高目下无尘。他就是学不会。清流世家出身的人,果然在这一点上是不能开窍的。宋明远被外派上任,这些教授们也只是在喝茶的时候闲谈几句,慨叹一下。
不过是谈资罢了,隔年新的学生进来,就是别的话题了,这一个人,既然已经被外派到了那种天涯海角的地方,不出意料的话,大概很快就会被所有人遗忘吧。
宋明远对这种安排,其实算是挺满意的。
他是清流出身,却偏偏厌恶清流,从前就曾经对身边好友说过,清谈无用,不如多做点实事。
借着所谓的清誉,旁敲侧击的影响朝政。将对待权力的渴慕掩藏在故作清高的面孔之下。在他看来,何止虚伪,简直可笑。他不愿做这样的事情。
什么是做实事呢?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也不算少数。有些人不会把激进的想法宣诸于口。潜心学问的也有。躲在书院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算学,地理,航海,农耕之术,这一类人或许可以算是在做实事。寄情山水的也有,以琴棋书画悦己,有些人在乐理上的造诣登峰造极,有些人的诗文名动天下,更有甚者,喜欢研究吃的,写出长文称赞岭南荔枝,一时之间,连宫里的贵妃都被勾到馋虫大动。快马千里,从岭南到天启,为贵妃送荔枝,也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人,也未必不是在做实事。
江南慕家出身的慕凌霄,以贵公子身份,隐居于篁翠东风,朝岚夕雨中凭竹为乐。一曲韩湘笛所奏,九转山峦、余音接碧水的湘神之姿,不知倾倒了多少耳目。
这位“雅望清高、名满天下”的清流名士,向来只谈琴曲不谈天下。又喜欢与道境中人来往,辩道玄与诸子经义,俯仰天地之间,游目骋怀,观云水之汤汤浩浩。如此清谈风度,更令这位湘君的高山流水之名传扬更盛。
清流便是如此,有些人是能闲云野鹤,甘心信步行走于山水之间,一派恬淡心境。而另一些人,大概只能装出清风朗月的姿态。不管怎样,这并不是宋明远想要的前程。他是向往经世致用的。也确实一心想要入朝为官。但真正到了学海无涯那种为了做官而进修的地方,他差不多也明白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不小。
虽然藐视清流,但他骨子里还是个清流。营营苟且,皮里阳秋的日子,他若是能过得下去,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就算入了六部又怎样呢?外朝并不是可以任性妄为之地。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付出代价。清流虚伪,儒门官场,难道就不虚伪么?
学海倾轧的嘴脸过于难看了。天启是繁华之地,亦是污秽之所。他早就待不下去了。这种时候反倒觉得,被外派也不错。到了天涯海角的地方,至少往后是不必看这些不愿看的面孔了。至于官阶高低,已经不是他所在乎的事情了。
宋明远在学海无涯待了六年,毕业的那一年二十岁。当时的他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成长。依然不懂妥协。执拗而又天真。但还好,性格上渐渐算是个可以随波逐流的人了。至少二十岁的宋明远,再也不会在大庭广众感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类让人想要将他活活打死的话了。总之,如果事情按照常理发展的话,他可能会在闽南府做一个主簿,俸禄够养活自己。平时算算账看看仓库,学会合时宜之后,偶尔帮着上司做做假账,糊里糊涂,也算是过一生。后半辈子,大概是不会惹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了。然后就在那么一个偏远的地方,渐渐被人遗忘。
对于他个人而言,未必是坏事。
宋明远在闽南府干了两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出什么大错。也没有什么惊人之语。算账算的很快。份内工作做完之后,还经常用空出海捞点鱼改善伙食,搞个鱼汤配方之类的。因为算账算的好,改进了纳税的算法,甚至还升了点职,从资历最浅的主簿升到了首座参议。
他依然闲云野鹤,略微干点活。不是很拼,也不偷懒。有空就回去煮煮汤,有愤世嫉俗的话,勉强忍忍,回去自己写匿名文章发泄发泄。不跟上司说,也不跟同僚说。俨然已经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然而命运,好像存心不让他消停。他没惹麻烦,麻烦找上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