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叫我天命之子(1/2)

最快更新大小姐的贴身家教最新章节!

随着王庸讲解,所有观众都逐渐入迷。

历史很容易枯燥,但是跟现代流行元素牵扯上之后,人们的兴趣就会大增。

王庸选择的“穿越者”这个切入点,就很巧妙。

“王莽作出的第一个举措,就充满了现代政治制度的意味。全国土地充公,收归国有,由国家进行平均分配。一家有男丁八口可以得到九百亩田地,超过这个数据的,则要免费将多出的田地分给没有土地的流民。

我看到有人笑了,很显然,大家都想到了咱们国家建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政策。而王莽,超前两千多年将同样的政策用到了古华夏身上。要知道这种政策在以前,甚至以后的封建王朝里,都不曾再有过。王莽这个政策就像是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一样,不可思议。”

“而除此之外,王莽还颁布法令废除奴婢买卖制度;改革国家货币,主辅币值结合使用,极度类似咱们当今的货币政策;设立国家参与的计划经济跟国企专卖部门,以国家手段控制物资价格;修改记时制度为120刻;强制要求无业游民参与生产。最让人惊讶的是,他还首次建立了由官方主办的国家信贷制度。红白事可以无息贷款,农业或者商业生产则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

这一条条的举措,单独拿出一条来,也许我们都可以说只是历史的巧合。但是这么多条凑到一起,就值得人回味了。这个王莽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的华夏,接连做出如此接近现代思想的举措呢?

而且还出土过他发明的游标卡尺,记载他曾经亲手解剖过人体,支持过飞行试验等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简直就相当于在他脸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穿越者!”

观众们开始还一副怀疑脸色,听王庸讲到这里,全都赞同的道:“好像真的是啊!好神奇!”

“不对啊,按理说王莽要是真的穿越者,那么他怎么可能会失败呢?咱们现代社会的经验理论应该吊打古代吧?”也有人质疑。

王庸一笑,接着道:“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的出场了。也就是咱们今天的另外一个主角,位面之子刘秀。正是这个位面之子的出现,将穿越者王莽打了个一败涂地。

为什么叫他位面之子呢?因为这个刘秀从一出生开始就像是加持了主角光环的小说主角一样。干什么,成什么,哪怕是再困难的事情,也都会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实现。比王莽的经历还要传奇,还要让人目瞪口呆。

你们还别不相信,我举几个例子大家都明白了。

也许是王莽的穿越者身份被当时的位面给发现了,可是王莽又携带着超越当时位面的理念,当时的西汉土著根本就不是王莽的对手,所以公元前5年,位面给南阳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开了外挂。

这个外挂堪比咱们玩游戏遇见的那种万能挂,几乎有着g一样的权限。

比如刘秀19岁那年观看百官出巡,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慨。执金吾是当时的禁卫军老大,地位很高,相当于皇帝亲兵。阴丽华则是当时一位大美女,很漂亮。以刘秀没落的家境跟吊丝一般的身份,无论是当禁军老大,还是娶阴丽华,都没戏。除非老天爷瞎了眼。

然而,老天爷偏偏就瞎了眼。刘秀这个吊丝就偏偏被家财万贯的千金小姐阴丽华给相中了!没有理由,因为爱情!你们信吗?反正我不信。”

“哈哈……王老师嫉妒了。”观众们笑得不行。

王庸那嫉妒的口气非常幽怨,倒是颇为符合当代年轻人嘴里的“萌”。

“刘秀跟阴丽华结识之后,坠入温柔乡,觉得这一辈子已经满足了,什么天下霸业,什么江山社稷,跟我啥关系?我就是一个吊丝,我已经得到了女神跟女神家的财产,我还要求什么?

可是,刘秀满足,位面老天爷不满足啊。他给刘秀开挂可不是让刘秀泡妞的,是要刘秀匡正位面秩序,打败王莽这个穿越者的呀!现在位面秩序还没恢复,你丫就想撂挑子不干?这可不行!

位面老天爷一怒之下,找了个借口把刘秀给弄进了监狱。监狱里,刘秀懵逼了,也第一次被逼的萌生出反意。

于是刘秀出狱后,跟他大哥刘演一商量。两兄弟一拍即合,扯旗子造反了。

刘演,作为刘秀这个位面之子的大哥,是悲剧的。他其实才能远超其弟,起义军中威望最高的也是刘演,而非刘秀。按道理,最终成为皇帝的肯定是刘演。

只可惜,刘演遇见了一个开挂的弟弟。而且这个挂开的还有点惨无人道。

公元23年,王莽估计感觉到了位面的恶意,决定调派大军覆灭这伙起义军。王莽总共调集43万人,号称百万大军。

而刘秀当时费尽心思,才凑了不到两万人。

2万对43万,任是谁看了也觉得没戏。包括刘秀自己也这么认为。

只是箭在... --

最快更新大小姐的贴身家教最新章节!

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刘秀还是登高一呼,带着两万人参战了。于是就出现了一幕历史上最神奇的战争。

43万王莽大军驻扎在城外,都没来得及动手。当天晚上就突然‘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外挂之大陨石术!

开挂的刘秀硬生生靠着天降陨石,将兵力差距几乎抹平!而且还伴随着暴风骤雨、江河溢涨,王莽军营大乱,百万大军相互践踏,四散奔逃,伏尸无数……

刘秀懵逼之余,也没含糊。带着人一路追杀,然后稀里糊涂获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成为华夏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