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狂涨(2/2)
但是,市场不会等待他们,该怎么上涨还是怎样涨,按照市场的趋势运行。
市场总会有冒险者,少数美国投资者开始下场试水,博取差价。
但是,欧洲投资者做多白银坚决,必然与这些人争抢,推动价格快速上涨。
所以,上午的交易时间内,白银价格虽然上涨缓慢,但到了下午交易时间,白银的价格加速上扬,直至收盘,白银价格升到了1.49美元。
这就是市场,你不买我不买,总有激进的投资者敢于冒险。
错过了眼前的价位,没有购买的人又开始后悔。
市场没有错,错的是个人的决策。
这一天应该是北美投资者入场的机会,可惜,没有多少人获得足够的筹码,错失良机。而大多数白银,则是被欧洲投资者抢去了。
北美市场虽然收市了,但是,各大投资者搜集情报的行动没有停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果然,有消息灵通人士透漏出,美国政府的确有这种计划。
不过,鉴于市场如此火爆,这个计划如何操作,目前还是未知数。
又是一个模棱两可的信息,让人们难以取舍。
而由此所展开的讨论,在媒体上铺天盖地,白银成了家喻户晓讨论的话题。
越是朦胧的题材,市场炒作越是凶猛,这在接下来的欧洲市场得到了验证。
欧洲市场白银开盘价,直接跳空到1.59美元,却成了这一天的最低价。
欧洲市场的投资者有些疯狂了,大批的投资者涌入白银市场,推动着价格扶摇直上,直奔2美元的价位。
发源于美国的题材,在欧洲发扬光大,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
尤其是美国的大资金持有者,心中非常悲愤。
美国政府干什么吃的,竟然把消息泄漏到欧洲,而在自己家里却没有透露出一点消息。
美国的投资者手里持有大把的现金,却眼睁睁地看着白银价位扶摇直上。
两美元啊,这是多么惊人的涨幅。从0.25美元,涨到如此价位,这是多么大的利润。
美国投资者心理真不是滋味,酸溜溜的。
美国投资者联想到罗斯福政府发布的6102行政命令,高价收购美国民众手中的黄金,使其国有化,进而从黄金联想到了白银,这会不会是下一步美国政府索要采取的另一个行政命令呢?
黄金国有化是突然性的,罗斯福上台仅有五天的时间,便下令实施,市场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
而白银就不一样了,还有相当的炒作空间,只要美国政府没有下令收购白银,炒作就不会停下来。至于最后是什么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利。
黄金“国有化”一词经常被滥用。
但是记住,国有化,意味着国家接手管制资产的权力。
历史上发生在美国的6102行政命令,将民众个体手中的资产拿去,然后给一个民营机构——美联储。
其实,这不是国有化,这就是盗窃。
历史显示,政府可能会抢夺民众财富,并直接将其变成政府财政的资产。
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布了6102行政命令,禁止“在美国大陆囤积金币、金块和金券”。
美国人民必须上交全部的金币、金条,并停止黄金的货币流通,美联储以20.67米元比一盎司来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黄金,从而使美联储迅速积蓄了大量黄金储备。
1934年通过的黄金储蓄法,进一步规定私人拥有黄金货币非法,该法案到1974年才被废止。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
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提高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在一系列政策的帮助下,美国经济有所改善,但是,却没有根本走出危机的阴影。
那么,美国政府手中还有没有牌可打呢?
可以预见,银元必将是美国政府手中另一张重量级的牌。
也就是说,这一次的银元狂潮,并不是建立在沙滩上,而是有其上涨的理由。
醒悟的美国投资者大为懊悔,没有及时参与这一次的炒作。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美国的投资者开始擦拳磨掌,准备大干一场。
于是,华尔街的精英们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