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府学考试(1/2)

最快更新宋仕妖娆最新章节!

李凤梧在诸多秀才复杂的眼神走进御书堂,找到自己的座位,放下书箱便眼观鼻鼻观心的开始磨墨,留下钟毓秀愣在原地。

读书人的良心,六字不可谓不重,但凡读书人身上稍有君子之气,多会自视清高,对风骨和良心看得极重。

扫了一眼御书堂诸多秀才,钟毓秀仿佛在李凤梧身上看见了一个传说中的影子: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的狂儒柳开。

大宋朝那位狂儒柳开,在士林中可是留下了千古佳话,当然,他的后人也是够彪炳的,提起其中一位大概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河东狮吼的原型柳月娥,后世某位作者甚至还根据柳月娥的老公陈季常为原型创作了一本热门历史小说。

如今到了南宋,河东柳家已没落,旁支的河西柳家春节前被李凤梧这小子闹了个灰头土脸,这倒真是讽刺的紧。

钟毓秀暗自叹了口气,柳相正如今攀附上了史相公,若非自己想入临安做官,今日之事何苦来哉,读书人的良心……被这竖子说得真是难堪啊。

走上御书堂前台阶,敲响挂在檐下的小钟,不时便有人搬来诸多试卷,杨奉贤和另一位负责府学监考的先生也相继到达,钟毓秀宣布了诸多考试规则后,分发试卷宣布考试开始。

这和后世的入学考试颇有相似之处,和谢试、省试、殿试的差距极大。

谢试、省试、殿试主要是考究才华和才情,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以及对时势的看法见解,比如高宗时期,如果殿试时候写出北进的偏激言论,虽然不贬落,但要想有个好名次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孝宗时期,风向大改,若是殿试时那些策论依然是偏安一隅的想法,要得好名次也是希望不大。

今次考试,毕竟是面对诸多秀才,并不是选拔举子们入仕,因此考究的多是些基本知识,主观题极少,大多考究一些千家诗、诗经以及论语孟子等原文及其解义。

大宋的秀才和举子一般,亦是不值钱。

所谓举子,过了谢试便是,但需每三年再考一次,不像明清中举就意味着可以光耀门楣,而秀才在宋朝更只是个称谓而已,谢试不过的称之为秀才,读书人亦称之为秀才。

李凤梧这种读过两三个月蒙学的人,也可以称之为秀才。

哪像明清,中个秀才都能入仕。

从这点来说,大宋虽是读书人的天堂,却也只是出类拔萃那拨人的天堂。

试卷分发下来,李凤梧拿过后粗略一看,顿时笑了,你妹,就这样的难度,放在后世就特么初中毕业语文考试水准,用后世通俗的话来说,几十道填空题,十道阅读理解,再加一篇作文。

这和谢试、省试时考的赋、诗、论和时务策完全不在一个等次上,毕竟只是府学考试而已。

当然,此时还没有填空题的这种说法,而是称之为“帖经”,阅读理解称之为“经义”,作文称之为“策问”。

帖经对李凤梧来说毫无难度,毕竟是过目不忘的男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