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燕郡问题(九)(1/2)
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最新章节!
夜间长距离的野外行军拉练是新兵营训练中的科目之一,在作训司训练大纲评价体系中被列入难度为“天”字的科目之列,属于一等一难练的军事项目。在北方指挥部所辖各部中,大多数都队都只在新兵训练期间参与过一次,只有那些身为老兵的军官具有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基本上是在白狼山时期得到的。
更何况张兴重为了模拟战时被敌追击的环境,严令不许点燃灯球火把,同时要求全军在行军期间保持静默,这让今夜的野外行军拉练更加困难。
好在营州军一直比较注重士兵的伙食营养,除了保证一天三餐之外,牛羊猪肉、鱼类、野味、菜蔬等也极为丰富,各种禽蛋也时常补充,所以士兵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超过半数的士兵已经消除了一到夜晚就“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盲症,剩下的士兵也在夜视的能力上有所提高,这为夜间行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样的待遇标准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所有军队,除了李诚中毫不吝啬的将攻占柳城时抄家所得的大量财货源源不断地投入之外,也是以整个柳城百姓缩衣减食为代价换来的成果,其中有多少辛酸悲剧,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
展开野外长距离静默行军是检校北方指挥部都指挥使张兴重的临时决定,作为全军主官,他只需要做出决策、发布命令即可,具体的事宜则由指挥部一众虞侯参谋来实现和完成。就在全军收拾行装、拔营起寨的一个时辰内,指挥部已经将张兴重的命令细化到纸面上,紧急制定出了详细可行的行军方案。
丙计划是甲计划的延续,所以东进的行军路线是早已确定好的,骑兵营中的斥候部队早已对这条路线进行过多次勘察。因为夜间拉练的缘故,新的行军方案对斥候的侦查方法进行了调整,要求前军骑兵营斥候数量由一队五十骑增加至两队一百骑,行军路线上每隔五十步设置一骑作为行进引导,在大军行进前方形成一条长二里、连续不间断的引导线路。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遭遇敌骑追击的假想环境,在行军布置上,将部队由长蛇行进方式改为阵列行进方式,正面宽度上以每伙十人为一横排,前后相邻两队间隔二十步,每都之间间隔三十步,以保证在遭遇敌袭时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组成方阵。同时在大军两侧百步距离左右安排各一都百骑以为侧翼。全体士兵除前方执行斥候任务的骑兵都外,无论骑兵步卒一律牵马而行,以积蓄马力。战马套上口罩、马蹄绑上绵草,防止发出过大的声响。
行进路线的选择相比原先的丙计划来说,更加贴近和龙山,而在绕过和龙山北麓后,将转向偏北方向五里外的鹿鸣洼子,然后沿着白狼水的支流鹿鸣溪继续向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是为了在夜间行军时寻找到可以辨识的参照物——在夜幕下的和龙山身影和汩汩流淌的鹿鸣溪水声都是极好的方向标识。
大军行进的速度比张兴重的预想要慢一些,尤其是最初的十里地,足足行了一个时辰。因为事起仓促,许多部队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开始的时候有些都和队还出了一些小问题,比如队形不够严整,前后队形或脱节、或相挤,还有一次发生了部队前进时与前方引路的骑兵都相互错过的情况,好在没有多久便重新找到了彼此,部队在偏离了目标路线半里地后又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来。
这一切都在张兴重可容忍的范围之内,他对指挥部队的基层军官还是有信心的,这些基层军官大都是白狼山时期的老兵,这样的夜间行军在当时经历过很多次。他同样对这支部队的士兵很有信心,这些士兵以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练兵方式训练而成,虽然训练时期比较短,但对于遵守纪律的条件反射般的服从性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军队。他相信只要给部队一个适应的时间,这支军队就能很好地做出自我调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张兴重的眼里,李诚中的练兵方法说起来其实很平常,本质上不过两点,即对士兵的纪律性训练和对基层军官战术意识的培养。只不过这种练兵方式将所要达到的要求一一明确细化,将各种训练具体而微到了极致的程度。在这种练兵思想指导下,士兵被训练成如同一个个木头人一般,对纪律和服从性的追求达到了极端盲目性;而基层军官的培养则同样耗费了极大的精力,对他们的培养要求太过严苛,可以说... --
最快更新大唐新秩序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