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2/2)
&nb... --
最快更新清末枭雄最新章节!
bsp; 而在战术上,相当多的西方将领是坚决反对使用任何线列战术以外的战术进行作战,他们认为士兵趴在地上开枪严重影响了军人的荣誉,同样认为松松垮垮的散兵战术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因为散兵部队看起来远远不如线列部队那么威武。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这个时空,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在六十年代里都处以一种非常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也许听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年代而已,但是对于世界历史而言,尤其是对于世界工业历史而言,却是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在十九世纪的六十年代,法国、普鲁士甚至美国等国家,都在这个时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就算是俄国也是紧随各国后头,开始进行社会改革,试图进行工业化。
原历史时空里,东亚的满清王朝和日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先后开始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当然了,在这个时空里,日`本现在还深陷在内战之中,有着中华帝国的捣乱,短期内是别指望能够统一了,不过即便如此,日`本内战双方的一些有志之士,也是开始进行了改革的试探,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尝试建设一些工厂,尤其是军工厂以及向外国派遣留学生了。
德川幕府就是在1866年里,向帝国派遣了高达三十多人的留学生,维新派那边也是向英法等国派遣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至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在五十年代末期开始就已经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革,嗯,并在六十年代期间依旧坚定不移的进行工业化,嗯,参考西方各国的前例,这一时期大体上可以认为是帝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至于有没有完成工业革命,那就得看什么标准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标准来看,已经能够建造铁甲舰的中国,已经算是当代少数几个强国了,这年头可没几个国家能够自造铁甲舰,能够造出来的清一色是列强。
但是如果从工业规模、尤其工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上而言,却又是差很多。
中国国土庞大,人口众多,哪怕是只单纯的计算农业产值,其国民产值也是妥妥的大国,但是这种所谓的庞大是徒有其表的。
目前国内的工业产值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占据的比例依旧不算高,以当代的典型工业国家英国为例子,英国的国民总产值里,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据的比例已经是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
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十!
当代的中华帝国,尽管已经能够建造铁甲舰,上海的北岸工业区里众多的工厂正在冒着浓烟,但是这只是外人所能够看到的最表面景象,实际上,如果你离开中国的几个主要工业城市,深入到中国的内陆地区去看,那么就会发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依旧保持着过往五六百年的状态。
当代的中华帝国,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矛盾,两级分化相当严重的国家,一方面是沿海的工业经济高度发达,以上海、广州、天津三大城市为代表,然后宁波、苏州、武昌、当涂等城市为辅,组成了中国的工业化或半工业化城市。
然而除了上述地区外,其他地方依旧保持在落后状态,内陆地区的农村,实际状态和明清时期并没有任何的区别。
如此也就造成了帝国的很多社会现状是畸形的,特殊的。
比如恐怕是没有那个时代,比当代的帝国更加重视教育,这重视并不是说帝国政府重视,而是指民众自身的重视。
自从帝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以来,民众视上学为改善自身命运的最佳渠道,同时帝国的新式教育制度和传统的科举制度并不同,古代的科举制度要一路杀上去,最少也得靠上举人后才能有实际的回报,但是在帝国的新式教育制度里,哪怕是你只上到了高等小学,但是也能够以此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这里头有什么含义?
代表着更多的机会。
同样是读书,传统的科举兴许要几百个人里头,才能够出现一个举人,然后获得实际利益,但是在帝国的新式教育制度下,只要是读书,那么就能够出人头地,哪怕是只读了一个高等小学,那么也能够就此找到一个好工作,不一定说非得读到大学毕业以后才能收获实际利益。
同时,帝国的新式教育制度很好的延续了明清科举考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论个人才华,而不论社会背`景。
只要你能够考上,不管你的父亲是当朝大官还是农民,那么都能够收到帝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