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联防变义勇(1/2)
最快更新带张彩照回明末最新章节!
听他问起这事来,赵国华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怀疑我买二千杠鲁密铳和五万斤火药的用心?”
想到这,他抬头看了陈晟一眼,见他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于是便坦然说道“禀陈大人,在下的联防大队有三千人众。”
“你没有骗我!”陈晟说着,就笑了。
笑过后,他问道:“赵大队长,你的联防大队有三千的人众,已引起有些人的关注了这次你买如此多的火铳和火药,恐怕难办啊。”
“那……大人有什么办法帮在下解决这个难题?”赵国华拱手问道。
看了孟知府一眼,陈晟笑着道:“办法嘛也不是没有,只是看你愿不愿意了。”
“什么办法?大人请说。”赵国华拱手说道。看着陈晟他心说:“看来这姓陈也不是个善茬,就看他要多少钱了,这大明的官员,文官武官都贪财啊。”
意味深长的看了赵国华几眼,陈晟才缓缓道:“这二千杠鲁密铳和五万斤火药,虽说是你自己出资购买,可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如果你的这联防大队愿意归入了官军序列的话,这就没有了任何的问题了……”
“把联防大队归入官军序列?……”孟知府吃惊的说道。
这大明朝的军人地位之低全民皆知,军户的社会地位低贱几乎等同于娼妓,军户日子之艰难无法像想,当兵吃粮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联防大队一旦归入官军序列,则所有联防队员的后代家属就成了军户。
在孟知府想来,赵国华是绝对不会同意联防大队归入官军序列的。
军户来源于军屯制度,军士屯田是古代中国解决军队后勤补给的主要措施。明初,由于常年战乱的影响,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涵需征薄赋行轻徭,与民休息。指望百姓赋税供养庞大军队是不可能的,自养是唯一的办法。
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明朝政府承袭了元代军屯的遗产,并将之扩大化,在全国绝大多数卫所开展屯田,力求实现军粮自给。”
明朝卫所军士的来源,基本上有四个途径。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军,即原来的农民起义军及反元群雄各部的战士。归附军,即投降的元军部队。谪发军,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谪发军亦称为恩军或长生军。
除上述三种外,第四类是垛集军,即由全国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是卫所军士的主要来源。
平民一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籍,不得交易,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的民籍和军籍有严格的区分,军籍又称为军户。全国军户,均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所有军户皆为世袭,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
每个军户的在卫军士,其主要任务是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被称为正丁。正丁子弟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尸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
若本户绝嗣,则要由同族人递补。
军户需要自己种地,明政府规定,边地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屯军要向政府交纳赋税,称为“屯田籽粒”。洪武年间规定军屯“亩税一斗”。军屯的税粮是明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
英宗正统之后,卫所制度逐渐衰败,各级朝廷官员占夺屯田,任意役使卫所军士,很多军士沦为佃户。
军士们病无医药,死无棺敛,逃亡量越来越大,而军官则引以为利,以贪污缺额月粮。
正统末年,募兵制度开始出现。募兵同卫所军不同,是朝廷为应付战争,在老百姓中召募成军的。
募兵仍为民籍,入伍后一切粮饷、军需全靠国家发放。国家反过来又把这笔巨大的军费开支通过加派、加赋等科索聚敛的手段,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募兵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民所承担的赋税徭役就越来越重。
军户承担的差役负担沉重,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
“赵大队长,这事葚是重大,你可要考虑清楚……如果一时决定不下来,也可以回去考虑几天,毕竟这是关系的你和你的那些手下的后代子孙的大事情。马虎不得的!”孟知府语气凝重的提醒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