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八章 河套地区(1/2)
最快更新明朝大丈夫最新章节!
崇祯十一年九月,随着天气转冷,肆虐山东和河南两地近三个月的蝗灾逐渐开始销声匿迹。
内阁签押房,李景翻看着下面送上来的奏报,长长出了口气。在当前的条件下,蝗灾实在不是靠人力能够解决的。
蝗灾过后,李景派人到山东和河南进行了一番详细地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山东和河南两省大部分地区粮食绝收,数百万受灾地区的百姓要靠官府派发的赈灾粮度日。
好在李景早有准备,下面的官员大部分也是用心办事,赈灾之粮基本如数拨发,因此山东和河南两省虽然受了如此大的灾害,却并没有出现民乱,这令李景大大松了一口气。
另外,在调查灾区情况的同时,李景让陈大虎和吴甡认真调查江浙和两湖的粮食生长状况。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江浙和两湖今年虽不能说是大丰收,但是征收六百万石粮食是没有问题的,而有这六百万石粮食,至少可以顶到来年春耕。
放下奏报,又看了一会儿账簿,李景轻轻叹了口气,大明真是多灾多难啊,国家刚有点起色,两省就爆发蝗灾,一下子就把这两年积攒的家底全部吃光了。
将账簿合上,李景凝眉沉思起来。为什么大明一出现天灾,就如此捉襟见肘呢?土地该分的也分了,高产的红薯,马铃薯和玉米也在大明全面推广了,粮食的税率也提了上来,可国家依然严重受制于粮食问题。
“大帅,您喝茶?”苏衡端着茶杯进来说道。
李景指了指桌子,示意苏衡将茶杯放下。
见苏衡转身要走,李景招了招手道:“平之你先别忙着走,我问你个问题。”
苏衡忙道:“大帅请问。”
李景沉吟着把刚才心中的想法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平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苏衡闻言叹息了一声道:“归根结底,就是大明的底子太薄,大帅执政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还亏欠了大量的军饷。大帅用两年的时间把窟窿给堵上了,然后又平定了辽东,消灭了流寇,今年又抗住了这次蝗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李景点点头道:“是啊,大明的底子实在太薄,我在平阳府时攒的那点家底,打辽东时全用光了。然后去年和今年天灾不断,刚分得土地的老百姓去年刚有点收成,攒的那点粮食自己吃都不够,自然是不肯卖的,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根本收不到粮,只能靠两湖和江浙这两大粮仓。”
顿了顿,李景接道:“但是我们不能一直依靠两湖和江浙,要是两湖和江浙也遭灾了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喝风?所以我们必须要开辟新的粮仓。”
“新的粮仓?在哪里开辟新的粮仓。”苏衡疑惑道。
李景道:“我暂时想到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河套地区。黄河百害,惟利一套。河套地区地势平坦,而且黄河水流平缓,既利于畜牧放养,又可耕作农物,实是天赐的粮仓。
第二个地方是辽东的辽河地区。辽河地区同样一马平川,而且水利资源充沛,只要迁一批人过去,要不了两年,亦可成为大明的粮仓。”
“辽东地区问题不大,这次山东和河南遭灾,正好迁一批灾民过去,只要有人过去,耕作的问题就可解决。
麻烦的是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被鞑靼人所占多年,鞑靼人的势力在河套地区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要想收回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苏衡忙道。
李景点点头道:“说的不错,要收回河套地区绝非易事,因为打败鞑靼人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他们彻底逐出河套地区,毕竟鞑靼人皆是骑兵,来去如风,打不过可以跑,掉回头来便可偷袭,咱们的军队不怕他们,可是老百姓却扛不住他们袭扰。如果鞑靼人不停袭扰,老百姓便无法进行生产。”
说着李景轻轻叹了口气:“唉,成祖皇帝雄才大略,一代人杰,但是当年将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以西,辖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让给朵颜三卫,又放弃东胜卫(明时为榆林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东北一带。)却是大大失策,失去了大宁卫和东胜卫的策应,开平卫(今内蒙古正蓝旗及多伦县一带。)独木难支,最终无奈内迁,等于是拱手让出了河套地区。
而没有了河套地区为依托,蒙古人的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唉!若是当年东胜卫在大明手中,何至于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