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中原三策(上)(1/2)
最快更新龙啸大明最新章节!
山东发生的事情,清廷基本一无所知,不过清廷就是知道了,也无计可施,一来是在山东并没有形成**局面,清廷并没有插手的机会,二来是现在清廷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中原地区
在七月下旬的时候,多尔衮率领着大队人马,从大同撤离,来到了开封。
这时在开封驻扎的洪承畴,共有兵力约四万余人,分兵驻守开封府、大名府两地。其中包括一支新军神军营,共一万五千人。而多尓衮从大同撤离,带来的兵力约有八万余人,也有一支新军神威营,共有一万八千多人。两下合兵,总兵力有近十三万。而这时尼堪、韩岱的五万大军,还有阿济格的七万大军,以及从京师赶来的两万人马,都在路上。
这时清军在中原一线的其他兵力还有驻守徐州、归徳府一线的勒克徳浑部约十二万人马;驻守河间府、真定府一线的博洛部约七万人马,驻守汝州、许昌一线的耿仲明部近八万人马,其中有五万是吴三桂部的川军,因此也可以算作是耿仲明和吴三桂的联军。另外日本和朝鲜方面也派人回复清廷,允诺立刻出兵。
得知多尔衮到了开封,洪承畴也赶忙出城迎接,但见了多尔衮之后,洪承畴也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几个月不见,多尔衮的样子己经大变了,额头起了几道皱纹,眼眶己经明显深陷了,形容十分焦悴,而且颔下的一部虬髯也显得枯燥干涩,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白须。但在两腮处却是一片艳红。一看就知道是心火郁红,肝火旺盛的样子。只有一双眼睛到是炯炯有神,还算是显得十分精神。
这时多尔衮实际才只有三十八岁,正当壮年的时候,虽然平素贪酒好色,內宠颇多,但也是养尊处优,而且又位高权重,什么时候都是一付意气风发的样孑,就是当年辽东被中华军偷袭之后,多尓衮被气得口吐鲜血,后来又被迫以退为进,辞去摄政王的职位,躲避风头,但也没有憔悴到现在这个样子。
不过洪承畴想想也能够理触,就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直到现在,这才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清廷竟然连续发生诸多的事情,先是北京暴乱,接着北方各地纷纷举义反正,而且前不久又连失济南、南阳两地,拆兵十余万。可以说局面毎况愈下,内忧外患,国势一泄千里。多尔衮做为大清的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不仅穷要于应付当前的局面,而且还有朝野上下对他的指责和非难,心里的憔虑、着急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自然也劳心费力,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余岁。
对于多尓衮,洪承畴可是相当的感激的。
洪承畴降清,是在崇桢十五年(1642年),当时清廷还是皇太极当位,尽管为了招降洪承畴,皇太极也确实是下了一番血本,甚致不惜让庄妃以色相诱,但皇太极最主要的目地,只是把洪承畴当作一个符号,因为连洪承畴都可以降清,那么明朝还有谁靠得住呢?而在洪承畴降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其实一直都被皇太极闲置起来,并没有受到重用。当然这也和当时皇太极还不准备大举入关,攻占北京有关。
但洪承畴真正受到清廷重用,委以大任的时候,确实是在多尔衮当政以后。因此洪承畴对多尔衮的感激之情,对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确实一直不忘。在两次南征期间,洪承畴确实是相当卖力,可以说是竭尽自己的所能,为清廷,也是为多尔衮效力。后来南征失利,洪承畴也主动为多尔衮承担战败的过失,虽然被降级罢职,但依然还在为清廷谋划,建议清廷按中华军的模式,训练新军,也可以算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了。
商毅公布了清廷的原明官员反正投降的条件之后,洪承畴也确实曾有些动心,但想了一想之后,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因为当时清廷还未显出明显的颓势,在表面上看还能与南京相对持;而且洪承畴也自觉和其他的原明官员不同,其他人都是在明朝己灭,清廷入关,改朝换代己成定局的情况下才降清,而自己却是在大明尚存,被俘之后未能为国尽忠而降的清,洪承畴也不好意思再当第二次叛臣,另外洪承畴也估计,自己数次与中华军为敌,就是投降过去,也不见得能有好结果;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对他的知遇之恩。
但这几个月来的形势大逆转,也让洪承畴确实觉得有些始料未及,不... --
最快更新龙啸大明最新章节!
未及,不过也没动摇洪承畴的决定,反正自己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也把什么都看开了。那么就算自己不能为大明尽终,也就为大清尽终吧。因此见多尔衮的这付样子,洪承畴也只觉心里一酸,施礼之后,不禁有些声音哽咽,道:“摄政王,国事虽紧,但你也要保重身孑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