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章 袁逢的野望(2/2)

因为袁逢的这句话明面上是在准备遏制宦官势力,让世家势力对于宦官势力影响下的陛下做出的决定阳奉阴违,从而就可以让宦官势力有力使不出,但是只要仔细一想,就能知道袁逢的这句话中隐藏的深层含义,那就是以世家势力取代皇权!

没错,袁逢的这句话如果落在宦官势力的眼中,无疑是一句想要造反的宣言,毕竟如果世家势力能够掌控大汉官场,然后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的话,那就无疑是在谋反了,毕竟皇帝的名义在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席空谈,大汉的真正运作者也成为了世家势力,那么如果袁逢的计划成功的话,那么那时作为世家势力的领导者的袁逢,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汉“皇帝”了!

所以这说白了,袁逢就是想要借助这次机会,让自己成为像大秦李斯赵高那样的权臣,甚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袁逢甚至可以学着王莽那样“推翻腐朽不堪的大汉,建立新朝”!

因此在座的这些世家势力的高层成员,包括杨赐,都觉得袁逢今天是不是疯了,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疯狂的计划,就算是那些原本支持袁逢的世家势力的高层成员,此时也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毕竟如果按照这个计划继续下去的话,那么只要走错一步棋,那么不仅是会面临着满盘皆输的局面,甚至有可能会被汉灵帝以谋反的罪名株连九族!

所以,袁逢的这个计划无疑是一场豪赌,如果成功的话,袁逢就能够带领世家势力走向巅峰,变相的把持朝政,真正的控制大汉一切运作,但是如果输了的话,那么至少会再经历一次更大规模的党锢之祸,甚至是一场大规模的清洗活动,在座的这些世家势力的高层成员,恐怕一个都跑不了,乃至于这些世家势力的高层成员所在的家族,也会因为这个计划的失败而遭受灭顶之灾!

一时间,在场的众人都选择了沉默,毕竟没有人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了,毕竟在座的众人都是世家势力的高层成员,也算是一条绳子上蚂蚱,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每一个决定都需要慎之又慎。。。

而作为反对者的杨赐,此时自然思考的是该如何劝说袁逢了,毕竟杨赐现在觉得袁逢已经走进了一个极端,将一些都想得太过于理所当然了,甚至可以说是没动脑子了,竟然会认为现在的世家势力能够完成这么可怕的计划,毕竟杨赐可不觉得世家势力有这样的能力。

毕竟这个计划依旧是那种“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计划,因为表面上来看,只要世家势力成功的逼退了宦官势力,然后彻底把控了大汉官场,就可以真的做到上下串联,对汉灵帝的一切命令都可以做到有选择性的接受与拒绝,将皇权束之高阁,让世家势力成为大汉真正的掌权人。

但是,事实上就算世家势力达成了先决条件,将宦官势力“封锁”在了皇宫之中,将大汉官场都换上了自己人,但是接下来就要面对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世家势力的内部分权问题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那个时候的世家势力看起来虽然权利巨大,一副“飞龙骑脸我怎么输”的样子,但是杨赐知道,如今的世家势力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每一个大汉的顶尖世家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述求,相互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就算是有着袁家与弘农杨家这两个超级家族镇场子,但是世家势力的内部矛盾可是时有发生的。

因此世家势力的内部就是典型的“两超多强”,而现在作为两个超级家族的袁家与弘农杨家,在世家势力中也不是具有绝对的优势,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袁家与弘农杨家在世家势力更多的是充当和事老的角色,来调和各个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作为一个掌权者,来直接压制住各个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

所以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这样“两超多强”模式下的世家势力还算不错,虽然有着一定的内部矛盾,但是还能够维持世家势力的基本稳定,将重心放在应付外部势力之上,但是杨赐知道,如果真到了袁逢口中所说的那个地步,那么到了“分权”的地步时,那么世家势力的内部矛盾就会瞬间爆发,就算是弘农杨家与袁家联合起来都不可能能够控制住那时混乱的场面,到时候世家势力必定陷入“自爆”状态,根据各自的利益问题而分为数个,数十个,甚至数百个派系,相互之间各种争斗,到时候袁逢的计划就会不攻自破,最终还会导致世家势力元气大伤,甚至就此直接解散!

在大汉皇权之所以能够凌驾于一切之上,实际上就是因为皇权的“单纯性”,毕竟皇权只掌握在皇帝的一人手中,不会存在着什么内部问题,所以就算是现在世家势力的整体能力要强于皇权,但是因为各种内部问题,各个世家大族的相互制衡,导致世家势力的实力过于分散,因此世家势力并不能取代皇权的存在。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在洛阳城内,世家势力会和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形成三足鼎立状态的原因,虽然世家势力的纸面实力要远远强于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两者实力的总和,但是最后世家势力也只能与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平起平坐,想要对付其中一个势力都是无比困难的。

于是乎,想到这儿的杨赐才会认为,袁逢的这个计划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因此,杨赐现在又多了一个劝阻袁逢一意孤行的理由了,因为杨赐可不想自己所在的弘农杨家,为了袁逢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而陪葬!

ps:今天三更,第二更应该会在下午五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