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别样的长征(5)(1/2)

最快更新一样的风最新章节!

丰子恺到达宜山的两周前,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刚从重庆参加完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回到宜山。在路过贵州遵义时,他觉得遵义比宜山更适宜浙大生存。遵义物价很低,大米的价格仅是宜山的三分之一。曾担任贵州公路局局长的宋麟生则建议竺可桢把浙大搬迁到贵州遵义东部的一个小县湄潭。因为湄潭有充足的大房屋,而且物价比遵义更低廉。遵义和湄潭两地,除了没有电之外,物价和房屋都适合一个大学的生存。竺可桢决定,浙大一旦被迫再次搬迁,遵义和湄潭将是首选之地。

在重庆开会期间,49岁的竺可桢向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提出,辞去浙大校长的请求,但陈立夫则要求他继续担任至抗战结束。但从时局来看,战争何时结束,却仍是一个未知数。

后来成为花坛巨匠的丰子恺到达宜山后的第二天,来到城中的文庙,拜会浙江同乡,浙大校长竺可桢。随后便开始在国立浙江大学的教学生活,教授艺术理论和新文学史。

据回忆,他就在浙江大学开始开设五四新文学,浙江大学中文系相对来说,是一个偏于比较传统、比较保守,这样的一个中文系。所以丰子恺这个时候,在这儿来能开设这一门课程,我觉得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指标性的意义。

丰子恺一家居住在宜山城外一个叫龙岗园的地方,租自当地一位园丁。就在国立浙江大学给丰子恺下聘书的时候,师生们开始了在宜山的第二个学期。浙大初到宜山时,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项课外活动,通过下乡演出话剧、演唱爱国歌曲来宣传抗日,十几个爱好唱歌的学生组织了一个合唱团,并定名为回声歌咏队,但是,歌咏队缺少合适的演唱曲目和音乐指导老师。丰子恺的到来,让合唱队有了一位顶级的音乐指导。丰子恺早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在绘画和音乐上造诣颇高。从此,南国小城广西宜山里,除了刺耳的警报声,还时常回荡着回声歌咏队悠扬的歌声。

从丰子恺居住的龙岗园到上课的教室,要穿过几条街道和一个泥泞的体育场,宜山的人们和浙大的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这位一身长袍、美髯垂胸、戴着圆边眼镜的老先生姗姗而来。此时,曾邀请丰子恺来浙大的马一浮,已经离开国立浙江大学去了四川乐山,主办复兴书院。相比马一浮,丰子恺的课在国立浙江大学更受欢迎。

据回忆,他讲课的时候,往往就是学生挤满了教室。我们说马一福讲课可能第一次是挤满了,越往后讲学生越少,当然并不意味着马一福讲的课不好,或者讲的课不行,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丰子恺他讲课,可就是一直受学生欢迎,特别他讲艺术这一方面,在教室外面,窗户外面站得都是学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