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2/2)
当心灵的天线倒下,心如大雪般的悲观,如冰块般的愤世嫉俗,那时,惟有那时我们将真正老去。
谢谢墨武门的书友上官小虾,推荐了近来看的很有感触的文章。
《青春》作者:塞缪尔.乌尔曼。
塞缪尔·乌尔曼是谁?
是一位文学家吗?诗人、哲学家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带着疑问,在百度找到了答案。
塞缪尔.厄尔曼(San)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时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后来定居于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他是一位五金制品商,热心公益67年如一日。在其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曾日本得到一本书及其作品的录音盒带稿酬36,000美元,并全部捐赠给伯明翰市的一所亚拉巴马州立大学作为奖学基金。
【青春】有的版本译为【年轻】是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
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曾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当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据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他们甚至将此文装在随身带的皮夹子里,有空就读一遍。
著名的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细细看了,很喜欢,呵呵,与你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