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火器(2/2)
张辅从交趾带来一个极为精通火器之人,他的名字叫黎澄,原名黎元澄,胡朝开国后改为胡元澄,为越南权贵及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长子,被明军俘获,因他善长兵器,不仅免死,甚至还在朝廷的工部任职。
三年多的时间,让黎澄的汉话说得相当流利,他甚至向张昭华展示了一些自主研发的火器,也就是除了火炮、火铣、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之外,他自己在“一窝蜂”的基础上,制作出一款大型火箭武器,它不仅体形尺寸大,而且具备多级火箭的雏形,名曰“火龙出水”。
这东西以粗毛竹为弹体,以木雕龙头装于首部,龙头下面,龙尾两侧,各装一个半斤重的火药桶,将四个火箭引信汇总一起,并与火龙... --
最快更新昭华最新章节!
与火龙腹内火箭引信相连,水战时,面对敌舰,离水面三、四尺处,点燃安装在龙身上的四支火药筒,这是第一级火箭,它能推动火龙飞行两三里远,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就自动引燃龙腹内的火箭,这是第二级火箭,这时,从龙口里射出数只火箭,直达目标,致使敌船烧毁,而事实上这种武器水陆皆可用之。
这种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武器让张昭华大感震撼,事实上皇上能将神机营作为三大营之一本身就显示了对火器的重视,火器的应用在现在已经是起到了核心的地位。如果说宋朝是火器萌芽阶段的话,那么此时就是大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面的应用,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
“你跟随皇帝北征归来,”张昭华就询问道:“火器在战场上能发挥多大优势?”
“要配合得当的话,可以直面最精锐的蒙古骑兵,”谭广告诉她:“南宋吴阶发明了叠阵法,用在战场上,要想发挥我军在火器上的优势,就需要骑兵、骑射兵、刀兵的配合,不仅可补骑射之短,枪炮的射程和威力又非人力可阻挡,就能死死克制敌人。”
因为早期的火器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火器的发射效率、精度、以及可靠性与战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发射一次后的再装填程序非常复杂,尤其是在面对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时,往往还未完成装填敌人就已经杀到了近前,而此时的火器部队一旦陷入近战几乎是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因此除神机营在作战中除依靠施放火器杀伤敌人外,与其他兵种的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黔国公沐英在使用火器对付叛军大象等野兽兵种时,有感于火药装填速度太慢,发明了一种战术射击方式叫三段击——具体是由三人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上前开火。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皇帝将其改良并用于对付机动性更加的蒙古骑兵,先由装备火铳的士兵射击敌方骑兵,射击后立刻退向军队侧翼之后便由五军营及三千营的骑兵继续对敌方骑兵展开第二次打击,其后便由五军营的步骑兵配合,将敌军主力加以歼灭,这种方法对骑兵的杀伤力非常大,作战效果非常理想。
这就是皇帝北征的作战方法,这一次皇上在斡难河大败本雅失里,本雅失里仅以七骑西走,而皇帝也没有放过始作俑者阿鲁台,一直追到回曲津,又大败之。
神机营的发展也得到了张昭华的大力支持,她不仅下令中央军器局给每一个神机营的步骑兵配备火铳,同时还专门配给他们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大连珠炮200杆;合用药675斤;手把口也就是炮兵防身用手铳400杆;盏口将军也就是野战重炮160位。
因为看到宋朝曾公亮所著《武经总要》中,综述了当时的火器并将其种类划分为十余种,张昭华就令谭广将国朝自有火器也进行了划分,大体可分为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发射性火器三大类,约有二三百种之多。同时还有火药,大体可分两大类:由硝、硫、炭构成的纯火药配方和夹带其他成分的毒火、神火配方——张昭华觉得这可以划归到化学武器里。于是兵部和神机营开始合编《军器图说》以及《火器图谱》等书,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
因为神机营每一段时间就有一次演练,称为“肄习”,张昭华专门召集了一批兵部的人,去进行观摩,回来的时候按照张昭华的吩咐,写了一些火器的理论,但是她觉得不够深入,干脆令永乐六年分到翰林院的庶吉士提早去了六部,这当中又暗箱操作给兵部多派了比往年多两倍的人手,这些庶吉士很快就被赶到神机营里,帮助编纂图说,以及细化理论。
张昭华对武器一窍不通,她甚至不知道此时的火器,中国是领先西方的——她一直有一种不可遏制的紧迫感,害怕此时西方的火铳已经到了比中国先进的地步,毕竟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也没有抵达更远的地方,没有让她见识到此时佛郎机等国的火器是如何的,她就不得不下令军器局进行耗费财力物力的研发,直到二十多年之后,才有了火绳枪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