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第552章 舜山(2/2)

只是方小娘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雱摇着折扇笑着说道。

“愿闻其详。”方袭慧眨了眨眼,拱手做出一个请教的姿势,惹来众人一阵笑。

“不敢,不敢。”王雱也拱着手,滑稽的模样让刚刚还有些闷闷不乐的杨乐贤小朋友也乐了起来。

“话说当年舜在此地扎营后,便在周围巡视。他发现当地居民用水,不是山上冲下来的黄水,就是外来入侵的洪水,水中腐枝败叶、蚊虫孑孓,混浊不清,当地人喝了这种水,患病者众多。”

“于是舜便命人在山北开凿水井,得数口,其味甘甜,解决了人畜的用水问题。据说,水井旁至今还能依稀看见当年牛喝水时留下的足迹。”

“不仅如此……”杨涵瑶接话道:“舜还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因在山上居住,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舜察看山形,见舜峰前娥眉小岭,有一方凹地,便让人拓宽成池,引水入注,作为山上浇灌,生活用水,人称眉岭方池。”

“舜所带一行人等,需要吃粮,舜不准扰民,亲自带领部下,在山下垦地种粮,被称为‘舜田’。”

“待年余后,舜又觉当地虽气候宜人,雨水充沛,但常遭水淹,主要是雨水缺乏泄通之道,便发动组织四周乡邻,在当年秋冬时节开挖河道,河道从舜山到焦溪鹤山一线,长约十里许。”

“年复一年,开挖了大约5年之久,此河人称‘舜河’。在舜河中段(今塘铁桥处),舜又砍下山上木材,搭建木桥一座,便民往来,这桥名唤‘舜迹桥’。”

“染真之博学,雱不及也……”王雱拱手作揖,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杨涵瑶被王雱这模样也逗乐了,拱手回敬道:“元泽兄过奖了……若论才学,弟不及兄也……”

“这算是相互吹捧么?”杨乐贤在旁小声嘀咕着,又惹来大家一阵笑。

待笑过后,船也靠岸了,一行人上了岸,朝着舜山而去。

“阿弟,阿姐来考考你。关于舜在舜山挖舜河,开农田对此地有什么影响么?”

王雱眉毛微微一挑,杨涵瑶这教学方式有意思。寓教于乐,嗯,不错。

再看杨乐贤,只见他眉头紧蹙,想了一会儿,才慢慢答道:“舜河的开凿解决了常州东北步地区百姓的水涝之苦。稻麦收成有了保障。”

杨涵瑶点头,又问道:“还有呢?”

“这算是考策论?”方袭慧在心里暗暗想着,转眼又为杨涵瑶教弟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只是方袭慧看到的东西还只是表面得。杨涵瑶此举有更深的意义在内。

因为杨涵瑶前世曾读过一本关于宋代的小说。虽是穿越小说,不过写那篇小说的作者却是历史系的研究生,其文之严谨自不在话下。

她记得很清楚,那篇小说开篇就说到过关于宋朝取士的事。其中有句话她记得特别清楚,“北方人治经义,多质;南方人习诗赋,尚文。”

而杨乐贤自然不用说了,籍贯在常,自然属于南方人。所以策论诗赋那是重中之重。

在后世经历过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杨大姑娘自然对应付如何考试有自己的心得。虽说也觉得这宋代取士之法有些扯淡,不过政策在那儿摆着,考题就是这么出得,你能怎么着?

就跟后世公务员考试一样,那考题不就被无数人拿出来吐槽过N次么?可你吐槽归吐槽,除非不去搀和,若要去就得遵守规则。

现在培养杨乐贤跳出框架,独立思考是最好不过的时候。读了四年书,又开了外挂,想来也是时候培养他这方面能力的时候了。

杨乐贤想了想,又道:“舜的到来,开启了当地的民智,使得当年这片蛮荒之地的人识礼,知理,懂礼。”

“还有舜的到来带来了更好的耕种方式,使得这儿的人生活有所改善……”

杨涵瑶点点头,又问道:“没有了吗?”

杨乐贤挠着脑袋,想了半天,摇了摇头,表示自己能想到得已经都想到了。

“不错……”杨涵瑶摸了摸杨乐贤的小脑袋,道:“以舞勺之年能想到这三点已是难能可贵。”

“莫非杨小哥说得还不全面?”王雱听杨涵瑶这话里的意思似乎杨乐贤说得还不够全面,他想了想,虽说杨乐贤说得简单,但能概括到的点都概括到了,难道还有什么遗漏不成?

杨涵瑶看了众人一眼,又看向杨乐贤,问道:“阿弟,知道当年咱们住在李家村时候的事么?”

杨乐贤点头,杨涵瑶又道:“知道阿姐为什么要在小李村修路么?”

“想要富先修路!”杨乐贤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姐姐常说得这句话,顿时明白了自己还遗漏了那些东西。

他忙说道:“舜河外通长江,商贾舟楫往来,带来了商贸的便利和市场的兴旺,使得焦溪成为地方崛起的一方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