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三章 跨境侦察1(2/2)

刘业楼在延安抗大曾担任过教育长分管军政训练,为使训练工作收到实效,调查了教导旅人员现实水平和并迅速拟定了教育计划。

他亲手将俄文材料译成中文,并亲自动手,编写了很多的教材,还让教导旅的人员学习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

在唐少东的帮助与策划下,刘业楼为抗联制订了军事训练大纲,除普通的队列、刺杀、射击、投弹等项目外,还有爆破。防化、反坦克、武装泅渡、滑雪等科目。

与此同时,在苏联人的帮助下,战士们还学会了跳伞、无线电、坦克驾驶等现代化军事技能。

从某种意义说,东北抗联教导旅是我军第一支特种部队。

是的,唐少东与刘业楼建立的,就是一支特种部队,而很快,... --

最快更新血刺最新章节!

而很快,这支特种部队,就要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了。

时间已到了一九四二年五月,这一年,正是日本人最为疯狂的时候,由于没有了抗联的掣肘,日本人开始从关东军大量抽调兵力投入到了太平洋战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如风卷残云,短短半年时间,就占领了大半的东南亚,将美国在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上将赶到了大海里。

日本人的冒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人的胜利,让苏联人感到了威胁,种种情报显示,日本人在中苏边境地区,修筑了大量的永久性工事,日本人已做好了防御准备。

而苏联人,由于在中国谍报网的被破坏,并不知道日是军的布防,所以,苏联人想通过侦察,了解这些布防情况,而身为东方人,又熟悉中国国情的东北抗联,就成为了执行这一任务最为理想的部队。

在唐少东的配合下,教导旅已发展成为了一支精锐的部队,而唐少东的连,则是这个部队精锐中的精锐,这与唐少东的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也与唐少东所部独立师的老底子素质过硬也是分不开的,总之,不知不觉间,唐少东的连就成为了教导旅的王牌部队,而这次潜回老家侦察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当苏联人将回东北侦察的任务交给唐少东的时候,唐少东一点也没有感到惊讶,他对此早有思想准备,苏联人不会养闲人的,他们之所以下这么大的力气训练和武装教导旅,一定是希望将教导旅用在刀刃上,现在的侦察任务,正好用得上教导旅。

周中司令亲自找到了唐少东,与他说了一下任务,这一次,需要唐少东所部派出一支小分队,侦察日本关东军活动及军事设施的情况,一共派出三支小分队,一支,由赵司令率领,而另一支,则由唐少东率领。

赵司令在教导旅呆的比较郁闷,一直高高在上的他,现在被打落人间,一些领导干部对他另眼相看,这让他感到很痛苦,于是赵司令决定回东北去,他主动向周中司令申请回东北,周司令是了解赵司令的,也知道他的苦,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赵司令与唐少东分别率领两支小分队回到了中国东北,与此同时,六军戴军长也带着一支部队回到了东北,他的任务是打游击,发展壮大力量。

三个人率领着三支部队回到了东北,唐少东的首要任务,就是侦察东宁要塞。

为了防落苏联人的入侵,日军在东宁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工事,这些工事包括碉堡,地下通道,防炮洞,储藏室等等。

唐少东带着郑老怪、关海涛、刘家烈、小道士、田娃等几个老部下与六、七个战士趁着夜色渡江,来到了东宁。

东宁要塞始建于1935年春天,被日军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为了修建要塞,日本从中国山东、河北、吉林榆树等地用欺骗手段招募劳工,还有一些是中国战俘。

前前后后共有17万名劳工参加了东宁要塞的修建。

为了“稳定”军心,日军还用火车运来了一千多名“慰安妇”,这其中有日本女人、朝鲜女人和中国女人,东宁五镇设有二十多个“慰安所”。

东宁要塞的规模很大,唐少东等人只能远远的用望远镜侦察标注,但很难打入东宁要塞的内部了解情况,他们迫切的希望,能得到要塞内部的情况。

这一天,要塞对面的山岗上,唐少东正趴在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东宁要塞。

这样不行啊,得想法儿打入要塞内部才行。唐少东皱起了眉头。

打入要塞内部容易,只要去给日本人当劳工就好了,可是想出来就不容易了,日军为了修筑东宁要塞抓了十七万人,大部分已经劳累而死,活下来的已没有多少,想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逃出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负责打入敌人内部的人是十死无生,甚至连消息都无法传出来。

该怎么办是好呢?

唐少东皱起了眉头,就在这时,远处,郑老怪跑了过来。

“头儿,头儿,你看,我带了个人回来!”郑老怪叫道。

“噢?”唐少东抬头向郑老怪的身后看去,只见一个极瘦的中年男子跟在他的身后,这男子只穿了一件大裤衩,身上瘦骨嶙峋,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没有眉毛。

“这个是……”

“他叫张清,是河北的八路军战士,后来被鬼子俘虏,运到东宁当苦力,鬼子为了防止他们这些苦力逃走,就扒掉了他们的衣服,剃掉了他们的眉毛。”郑老怪说道。

“同志,你受苦了。”唐少东连忙说道。

张清的声音有些哽咽,口中说道:“能逃出来,也算俺的命大了,吃苦不算啥,可惜了,俺们全连被俘了五十人,现在活下来的,就剩下俺一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