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七章:卷土重来(2/2)
高迎祥部骑兵。
李“闯王”继承了高“闯王”遗产,实力暴增,那些跟明军有血仇的积年老匪又找到了组织,爆发出的战斗力惊人。
混朝廷的各路明军哪里愿意拼命,当然屡战屡败,经常打胜仗得到大量缴获的闯贼部越战越强已是必然。
八月,身患重病的杨嗣昌以“督师辅臣”的身份赐尚方宝剑前往山陕河南亲自布置剿寇。
少了孙传庭换上了杨嗣昌,总算遏制了李自成的犀利攻势。
有了思想认识的流寇凝聚力大大增强,他们太多人根本不是活不下去而造反,而是准备舍得一身剐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野心家。
流寇有了政治纲领,整体面貌有了改观,最起码不乱放火烧房子,还不肯人马践踏麦田,被假象蒙蔽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主动从贼的良民、知识分子开始大量出现,归附的明军也逐渐增多。
有了太多军人、落魄文人加入队伍,流寇组成部分已经不完全是暴民,不仅仅人数膨胀,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剿寇明军很明显处于劣势。
中原糜烂千里,即便杨嗣昌有才,麾下没有兵马钱粮也无济于事。
太多饿肚子的明军开始劫掠老百姓,迫于“南王”警告,他们当然只抢东西不敢无故杀人。
交战双方不仅仅在战场上厮杀,还在想方设法率先抢劫老百姓的粮食,无辜的百姓前后都是个死字,太多无法逃难去江边、海边投奔“南明”的百姓成为了流寇、盗贼。
崇祯根本没有解决地方上的种种矛盾也没有加大重建投入,许多对大明失望透顶的河南老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加入造反大军,李自成发展势头如日中天。
流寇如同和清军有默契般,大明军队在辽东抵抗外族入侵战事如火如荼之时,内地烽烟四起战火呈现燎原之势。
崇祯十三年秋天,河南兵荒马乱,许多老百姓没有得到收成知道难以挨到来年,只能选择跟着造反,中原局势每况愈下。
闯贼军队攻城略地如摧枯拉朽般,同室操戈山河变色,流的都是炎黄子孙血……。
告急、求援、呈报城池失守的六百里加急不间断送达京师,本来还十分淡定的崇祯再也无法泰然处之。
他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没辙,唯有早日解决锦州之战朝廷才能够腾出手。
再次拆东墙补西墙病急乱投医的诏令送往宁远辽东经略官署。
按部就班整整一年的洪承畴接到诏书大惊失色,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
他麾下十几万大军的饷银和需要的粮食朝廷已经难堪重负,朝廷还期待这些强军入中原剿寇,诏令是催促他早日决战击退锦州城下清军。
洪承畴不是草莽,他也没有把皇权看得天大,他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搁置皇帝的诏令,依旧按照计划耗退清军。
可是接下来从京师发出的六百里加急一茬接一茬,朝廷催促洪承畴决战诏令的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