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狂热的市场(1/2)

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节!

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了!由于手里的海参存量太大,这次洪衍武再出手已经不再是独挑大梁了,而是五路齐动!

第一路,是他自己带着“小百子”照样行走于招待所。

第二路,是他让陈力泉和“大将”给“三戗子”和“虾爬子”保驾,一起去小市场上散货。

第三路,是他又找了趟“老肥”,以每斤提五块钱的标准,让他介绍滨城的关系户和熟人,往外销货。

第四路,他还用同样的条件,把韩莹、向红和樊纲都发动起来,通过他们滨城的本地关系寻找买家。

额外提一句,这向红可不光是韩莹的朋友了,从婚礼之后她就和“虾爬子”勾搭上了,现在也算是“海碰子”的准家属了。双重身份,自然更加放心。

至于最后一路,那就是洪衍武还跟谢经理说好了,愿意以四斤换一箱的固定比例,通过他的门路弄些茅台酒。

就这样,洪衍武把他在滨城现有的,能动用的所有关系都发动起来了!

他要的不是别的,是以最安全的方式获利,是一个“快”字!

另一方面,市场行情也诚如几个“海碰子”们描述的一样,狂热的温度简直能把水烧开了。

因为有句话说的好,“人民就是汪洋大海”。一旦发现其中有利可图,短短的时间内,数以万计的市民便迅速参与到其中。广泛的民间资金就像源源不断的小溪与河流一样,自发自觉地汇聚到海参市场这片“茫茫海洋”之中。

同时一个接一个有关海参带来财富的夸张故事也开始在大众中出现。

比如说,有个老头拿了儿子娶媳妇的钱按六十块一斤的价码买了十斤,才过了一天转手一卖就赚了六十块。可事后他还后悔呢,因为马上价钱都要奔七十去了!

还有人说,有个“海碰子”欠了一屁股债,今年手里好不容易存了五十斤海参,就是为了还债用的。

他一直想等着高价卖出去,可没想到“国庆节”前海参成了白扔的价,人就给气病了,都拉到医院里抢救去了。

但更没想到的是,等他回家养了一个月的病,海参居然又涨到天价了。现在他一出手,彻底发了。不但旧债还清,还白落了三千块,这辈子都不用再去“碰海”了。

像这样的带有强烈心理暗示的故事每天都在制造、在发酵,最先投入的人们全都以身作则似的,用自身获利的实证,不断引诱着更多的人卷入其中。

于是人们的贪欲犹如烈火被煽动起来,在这种一夜暴富的社会心理推动下,“羊群效应”形成了,海参的价格也产生了犹如原子弹鈾裂变效应。

别说七十元、八十元,九十元,甚至海参没怎么样就跨越了百元天价大关,向着漫无边际的茫茫宇宙行情进发!

可越是这样,参与倒卖海参的人就越来越多,海参的价格也越来越畸形。

实话实说,洪衍武千方百计从脆弱不堪的市场中,提前囤积三吨半淡干海参的举动,到底在其中起了多少推波助澜的催化剂作用,就连他自己也没办法准确估量。

反正在种种因子累计的情况下,他确实改写了滨城的历史,让滨城人取代了长春人,成为了建国之后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叫“为钱而疯狂”大众群体。

而事实上,尽管洪衍武他们此时把海参毫无保留地投入市场,海参价格也没任何因此止步的迹象。并且他们放出多少货来,都不用发愁卖出去。

因为无论是招待所里出差的旅客,还是小市场里的普通市民,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前仆后继、不惜血本地抢购海参。

最典型的写照就是滨城的七个大市场的门口。

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市场外面的人炒卖海参的远比里面买其他农产品的人要多好几倍。而这里的主力军也已经由退休老人,家庭妇女迅速转变为年轻力壮的在职人群。

许多人都不上班了,要么旷工,要么请假,每天都不错眼珠地泡在这里。

想想就知道,滨城一个人一般一个月才挣几十元钱的工资,而几斤海参几经倒手就可以赚到一年的工资,这不比上班强太多了!

而且这绝不是不是幻想,不是水中月、镜中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太多的人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榜样了!

没人顾得上去深思“国庆节”前还随处可见的低价淡干海参,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变成了难得一见,让人狂追热捧的“银元宝”。

也没人再关心海... --

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