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用兵一时(1/2)

最快更新纵兵夺鼎最新章节!

上百年过去,南匈奴已经不能单纯地被称为蛮子了。

久居塞内,匈奴贵族读汉书、说汉话、穿汉服,甚至因为有些东西是从书里学来,所以有些地方他们比汉人还汉人!

自然而然,无可避免的是他们也接触过汉人的兵法,尽管仅仅是流传较广的兵书而且接触很少,但肤浅的兵法还是懂一些的。大约就是,五年前的燕北知道什么,匈奴贵族知道也不比他少。

兵法与兵法,也有不同的说法。比方说燕北当年最早不认识但会默写的六韬,托名是姜太公所做,亦称太公兵法。但拿在燕北手里的就不是那样了,一部书传下来数百年不知有多少人经手,最早被称作留侯的还叫批注,原文加结论只有百来字,剩下的那叫廉丹便是自己写了,还有一些不知名者解释,整部书字迹相同,想来是陶谦不知从哪儿抄录的。

燕北得到这部书三年之后才弄清楚这个留侯是张良。至于廉丹他则寻人问了问,也没弄清个所以,过了很久听说是王莽新朝时期的更始将军,无恶不作,后来镇压赤眉军兵败被杀。最后批注最细的应当是陶谦自己亲录,不过他在燕北眼里也算不得什么大将……也就是说,燕北得到的这部六韬,算是全天下各个版本的六韬中,所含兵法韬略较少、较差的一册。

这也是为什么达官贵人掌握上升阶梯的原因,并非是穷苦家出身的人得到书籍之后就能一步登天,实际上就算侥幸得到书籍,一样的书名里面蕴含多少知识都是在碰运气,甚至有些人在抄录书时根本没机会看到别人家传下的批注,弄不好在后汉为了看本书,还要专门去学先朝的小篆,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根本读不通。

经学上一个字不同便会坏了世间至理,兵书上更是如此,书上写逢林莫入,莫字不认识,带兵的将领见林子就钻八成得死,还是领着全军送葬的那种。

这还不算最恐怖,若是时运不济,兵书的上一个主人就像那廉丹般自傲不已,依照自己理解篡改的面目全非,就和早年燕北一个际遇……看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打不好一场仗。

可将门就不一样,虽然也会遇上自负的祖宗篡改兵书,可但凡消失的将门流传下来,那便多半是仗打赢了还立下功勋。有真才实学的批注,就不一样了。

这世上从来不缺少喜欢写兵书或者说改前人兵书的人。比方说南边的孟德兄,早年写了半部新书,还曾送给燕北一册,不过燕北看他老打败仗也没放在心上,北上吊唁魏攸的时候转手送了他的独子。不过孟德兄并未因燕北的不看重而懈怠,现在新书都编完了,十余万言的兵书分发将校,诸将攻伐皆以《新书》从事。而且从兖州回来的探子还说,曹操最近在编写《孙子注》。

将兵书分发将校的举措,在燕北看来就是极好。不说曹操亲自用兵的经验,至少这本新书是将曹操自年少起家学中所能接触到的兵书融会贯通,一股脑全部交给部下将校,这对部下将校的作战能力有多大提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