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民谣(1/2)

最快更新铁板木匠最新章节!

阿布不懂这些古曲更多的是学习至尊宝演绎的多是一些民谣歌曲。这些歌曲虽然是在现代一下子爆红的,但是它们在古代就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

要论现在流行的民谣其实早在先楚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可能流行的程度还没有像现代这么深远。

比如这首“姑娘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招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这样的民谣,鲜活、生动、自由烂漫,仿佛某个人的故乡并不遥远的过去,仿佛是过去没多久的身边往事,是小时候读到过便从此刻在心底的印,是趴在奶奶腿上掏耳朵时听到的碎语,和过去的记忆糅合,令人终身难忘。

说起民谣,除了它是现在的一个音乐流派,宋冬野、马頔、周云蓬等等,或者想起那个最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鲍勃迪伦,甚至想起美国的乡村音乐,但是其实天朝很早以前就有一部民谣总集名叫诗经了。

严格的讲,诗经不能算是儒家经典,只不过孔子删诗(此处存疑),又给它定了基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再经过后世儒生的不断解读,渐渐地也就从“诗”变成“诗经”了。

然而“诗经”依然很大一部分保留了古代民谣歌词,特别是其中“国风”部分,几乎全部是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只不过又经过乐官规整,但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奔放的热情和扑面而来的尘土气息。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而到了汉和魏晋南北朝,又有“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同样的采自民间歌谣,但与“诗经”的朴实缠绵相比,又更多了一种悲怆。也许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更困苦了吧,也许是战争太久了,东汉、魏晋、南北朝,纷乱确实太久了,就是当时士族文学的代表:建安文学,也多慷慨悲歌的篇章,更何况民间的歌谣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回家。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却已经是很幸运了,至少他活着回来了,又有多少人死在中途埋骨在荒丘呢?然而回家又能如何?家中父老多凋零,空余孑然一身,“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所以“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也就难怪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