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一直在领先的阴氏(1/2)

最快更新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事实上,赵武曾经提议拿相应数量的农夫来跟阴氏换取“温”地的人口,甚至请求梁兴留下帮他管理“温”地。

当时吕武给了赵武一个自行领会的眼神。

那个眼神的内涵挺多,吕武想表达的意思是:是我脑抽,还是你得了妄想症?

阴氏的属民能够得到土地的分配,土地当然不是归于属民持有,他们只是能够自主耕作,前三年上缴多达八成收获,随后再逐年减少税额。

如果情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不管税收的额度再怎么减,普通的属民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名下的土地,一切只因为想拥有土地,要么是“贵族”,再差也需要是“士”的阶层。

普通人能够拥有土地是进入到战国之后的事情了,并且需要有一个诸侯国带头变法,其余诸侯国发现变法的好处再跟上,普通人有名下土地渐渐成为一件正常的事情。

不过,有一点倒是从来没有变化,普通人拥有多少土地,只是获得使用权而已。

在“封建时代”只有封君能够完全自主地使用一块土地,但进入“帝国时代”的阶段之后,天下间的每一寸土地都归于皇帝,等于除了皇帝没其余人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到现代,土地的“所有权”归于国家,人们只是有“使用权”。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一样,区别是这个国家做事到底靠不靠谱。

赵氏想跟阴氏交换属民?

哪怕吕武没有意见,除非赵武执行阴氏的政策,不然信不信没多久那些属民就会跑回阴氏?

所以,吕武只是进行了小小的改变,实际上却是跨出了很大的一步。

变法当然不是“战国时代”的专利,春秋中叶乃至之前的很多诸侯国已经从实际上进行变法,只是一般以家族的形式来进行,独独齐国干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变法活动。

阴氏家臣能干是一件有目共睹的事情,关于这点不但晋国贵族同意,各个列国也是持相同观点。

这个是阴氏的成年男子只有吕武一人,没有族人去干活为前提,很多事情只能交给家臣。

他们看不到阴氏成长并壮大的“内核”成份,哪怕看懂了都不愿意承认一切功劳归于吕武,其余人等只是工具人。

功劳平均分,乃至于家臣的功劳比家主大,才是当代的一种主流思想,人们也更乐意接受这样的信息。

他们接受了自己更愿意看到的一面,不免就会拿阴氏的事情来鞭策自己的家臣,大概就是:阴氏的家臣那么能干,你们也要加油啊!

各家的家臣则是会在内心翻白眼,吐槽:阴武子大方到能按功劳给家臣分配土地,宁倒是也大方一点呀!

也就是撬墙角这种事情不能干,否则不知道多少家族愿意高薪挖阴氏的家臣。

当然了,阴氏的家臣肯定能干活。

他们接受了吕武的很多观念,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仅仅是管理理念上就全面领先于当代的大多数人。

懂不懂管理学,同样的一件事情,效率却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速度,别说还有资源利用率上面的差距了。

吕武正在查看族学的情况,看上去很急匆匆的葛存来了。

这个学堂收录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是家臣的子嗣,少部分则是立有大功的“士”。

并不是吕武不愿意收更多的学生,纯粹是一些界线不能一下子打破,需要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

拿还没有出生的至圣先师来作例子,他的有教无类其实也是经过一层层甄选的。

三千弟子之中,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有恒产的人,区别是这些人足够富有以及不够富有。这个也是他们有条件进行学习的前置条件,要不连拜师需要的“束脩”都置办不起。

很残酷的事实还有一个,能够名列“达者”,也就是有名有份的七十二名弟子,不是那些当“背景墙”的三千弟子,无一例外都不用为了吃饭而困扰。

另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七十二名正式弟子之中,绝大多数本身是一名贵族,又或是贵族的后裔。

那并不是至圣先师想搞歧视,只是资源占有率带来的一种现状。

在历史学家认为学习氛围最好的宋代,想学习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行,绝大多数人还被挡在知识大门的门外,追其原因正是需要先保证生存,再来谈学习这种伟大的追求。

在当前时代,吕武敢不看身份和出身都收起来教育,不用管财力能不能承受得住,首先要造反的就是阴氏的一帮家臣以及“士”阶层。

俺的先辈经历多少艰辛,又是经过何等困难的斩荆披靡,才能让俺过上今天这种好日子?

一帮祖辈没什么功劳和建设的家伙,凭什么能有俺这样的待遇!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谁特么乐意去抛头颅洒热血,一块等着天上掉馅饼算球啦!

能说这种心态是错的吗?好像也不能。

投胎是一种技术活,生在什么家庭,起步优渥或艰难,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影响,并且极大。

... --

最快更新春秋大领主最新章节!

br /

关键是,生活优渥的那些家庭,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也是祖辈有过努力和奋斗。

好日子真的不是人在家中坐,等着老天爷的赏赐,需要的是依靠自己去争取。

当然,有些时候不是光凭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看的是社会现状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