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毁灭吧辉耀!(2/2)
“宪宗皇帝为何连连针对天际区迁民发展?因为天际区是现在辉耀唯一可以开发更多耕地的外区,如果能完全掌握天际区,将外区流民迁入天际耕种官田,说不定就能再续数十年盛世!”
“朝廷连年实施善政惠及天下,但政令不出近畿又有什么意义?世家贵族把持官场,豪强大族鱼肉乡里,善政下沉到基层村镇都会被官吏执行成恶政。善意的低息青苗贷,被摊派成高利贷导致老百姓家破人亡;四年一度的科举,座师门生结为朋党充斥朝野。”
“这是国家之毒,盛世之毒,时间之毒。”令将离叹息道:“人口激增土地兼并形成了贫富悬殊,基层乡贤盘根错节导致朝廷对外区失去了控制力。”
“就像是盖楼,盛世之初楼层低,只要打好桩,准备好建材,就能盖出四平八稳的大楼;而乱世之始则是盖楼盖到百米高,地桩已经不堪重负,然而高楼还在不停盖高。一旦遇上天灾人祸的影响,这座看上去宏伟高耸的高楼,就会因为承受不住自己的重量而轰然崩塌。”
“皇室已经尽力了,朝廷也已经尽力了。但有些事,并不是事在人为,而是天意难违。”
“盖楼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茶世隐微微一笑:“这么说来,原来满朝诸公都是鞠躬尽瘁维系大局的忠臣?”
令将离沉默片刻:“不敢当,还请执剑人指点。”
“我就懒得指点你们了,茶校长,你来代劳吧。”茶世隐平静说道:“你脸上的不屑已经溢于言表,我感觉你在等待这个骂他们的机会已经等了很久别客气,我请客。”
“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茶欢看向令将离:“老家伙你刚才是不是说豪强鱼肉乡里,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土地,朝廷政令难达基层?”
“是。”
“那你们为什么不杀光那些豪强地主,将他们的田收归官田,雇佣百姓作为佃农?”
“这正是郡守和执政官的任务政绩。”
“他们杀了一两个小地主有什么用?那些在朝中有人的豪强大族呢?那些紫袍大员的世家大族呢?那些由异姓王公繁衍出去的显赫贵族呢?那些才是土地兼并的大头,杀光他们不就有田有粮了吗?”
“”
“政令不出近畿,不正是你们朝廷内党争严重的原因吗?朝廷里分为令和两党,你令将离的政策,和岚的人就敷衍拖延;和岚的任务,你令将离的人也会拒绝执行。你为什么不将那些反对你的人宰了,好好整顿一下朝廷?”
“”
“朝廷内官官相护朋党林立,不正是你们录用了太多同乡人吗?你为什么不降低炎京干员的采用率,让更多外区人入京任职。特别是金辉人、幽云人、苍蓝人、天际人,他们在炎京人生地不熟,就算结为朋党都会因为口音问题产生交流障碍说起来我记得你令将离的侄女好像已经是纯蓝干员了,你们令党的势力又变大了一分哎。”
““
“按我说,就应该将你们两党人杀掉一半,就算不杀也得革职赶回去种田。像你侄女那么漂亮可爱,肯定很会种田。”
“唉。”令将离终于忍不住说话了:“如果按照茶欢你这样施政,就算没有妖变之灾,外区军队也肯定能兵临城下。朝廷不是丛林,杀戮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就算杀了一个大臣,那么换上来的人难道就不会贪污,不会结党,不会枉法吗?”
“执政也不是战争,就算郡守族灭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世家豪族,那么多出来的田地资源还不是要郡守府管理?郡守府管理不也是官吏在管理,只要是人在管,就必然存在可钻的漏洞,只要他们大笔一划,这些官田也迟早会流入到其他豪族手中,郡守又不能天天去田里看,他还不是会被官吏蒙蔽?”
“然而严苛杀戮的结果是什么?底下人联手粉饰太平渲染盛世,绝不让上位者知道一丝一毫的真相。犯错的结果就是死亡,那么他们就绝不会让上位者知道自己犯错。”
“如果说优秀的制度是治本,良好的政策是治标,那茶欢你这个连治标都算不上,顶多算得上斩脚趾避沙虫——为了避免小的危害,却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
“茶欢你是优秀的教师,但肯定是不及格的政治家——政治在于妥协。杀戮是很好用的工具,但正因为好用,所以不到不得已千万不能用,因为人都会犯错,政治需要给人改错的机会。”
茶欢冷笑一声:“你说的自己好像很优秀的样子,那么政治家令将离你怎么不让外面的军队妥协,乖乖放弃进攻炎京?”
“指责别人错误是很容易的事,但伤口再多的战士也还是战士,完美无缺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那你是说你是战士咯?来,咱们出去比划一下。”
“我没说我是战士。”
“那你意思是说自己苍蝇?”
“”
皇太后举起右手,茶欢和令将离顿时闭上嘴。她看向嘴角露出讥讽笑意的茶世隐,深深低头鞠躬:“皇室无能。”
令将离没有犹豫,带着几位阁臣实相一起鞠躬:“朝廷无能。”
皇太后道:“辉耀局势糜烂至此,皇室与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现实有多大困难,但身负万民期望,执掌万民生死的明家朝廷,不仅没让民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反而害得他们不得不作乱生事,都只能证明皇室昏庸,朝廷无能。”
“但炎京百姓何其无辜,千年古都不应经历兵灾冲刷;而皇室是辉耀旗帜,万世传承一旦崩毁便不堪设想,重则辉耀分裂再难统一,轻则乱世绵延百年民众饱受征伐。”
“哀家我知道这样是很卑鄙,很无耻,很不要脸。”皇太后声音里满是歉意:“但我还是要恳求执剑一脉,请出圣剑辉耀,拯救百姓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