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慎重、再慎重(2/2)
什么大错。
但部队的装备上去了,军事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按照这些部队,眼下的素质来看。采取破袭战切断日军铁路运输,或是拖住日军一部可能,但是要是想要拖住日军第一军主力恐怕很难。
别的不说,单以眼下已经完成换装的太岳军区主力三个团来看,即便在太行军区留守部队主力全部出动配合之下,甚至也很难拖住一个三十六师团。如果说拖住一部分还有比较有可能,但是要想拖住全部,几乎没有那个可能。
即便是这些部队之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完成换装。但与日军真实的战斗力相比,也至少在三比一左右。也就是说至少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在配属相应炮兵的情况之下,才能与日军一个联队的主力抗衡。即便是这样,彻底的围歼日军一个联队也是困难的。
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装备上的差距确占据很大的因素,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在部队的训练与指挥员的素质上。部队扩编速度过快,作战素质与指挥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很多人在作战的时候还在用内战时期的战术和思维,与强悍的多的日军作战。在加上装备与弹药的匮乏,也使得部队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军只有一个没有几发炮弹的炮兵团,大部分的部队只有一两门迫击炮,甚至压根就一门炮都没有。
即便那些有炮的部队,加在一起也没有几发炮弹。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想展开步炮协同训练,也没有那个可能。有限的炮弹,作战都不够用,那里还能拿出来用于训练?而且炮兵人才奇缺,很多部队即便缴获了炮,也因为炮弹无补充以及没有人会用,也只能销毁或是埋起来。而且与作风凶悍的日军作战,缴获火炮的时候并不多。
而此时的日军无论是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还是士兵的作战能力,都正处于一个巅峰时期。两军相对比较,除了都不怕死之外。无论是单兵作战素质,还是指挥员的能力,都相差太大。更何况日军除了装备之外,其协同作战能力,远远的高于中国所有的武装。
这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己看轻自己。这就是实实在在是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的真实写照。敌我双方差的不仅仅是武器,还有整个的战术运用、各级指挥员的素质,以及部队整体战斗力上的差别。
即便是装备好的多的国民政府正规军,也经常甚至出现一个军的中**队,即便是在有炮兵的配合之下,也很难能歼灭日军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再加上日军快速增援的能力与反应,按照原来的历史走向,抗战期间无论是国共都未能歼灭日军一个联队。
而装备、补给更差的十八集团军部队,面对日军的时候作战更加吃力。甚至出现了在去年的百团大战之中关家脑一战,十八集团军总部集中了两个旅另数个团的兵力,也未能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例。这种除了装备上的差距之外,更多的是各级指挥员的能力上和部队在作战素质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