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报复(2/2)
口,乌孤山的守军立刻派人前去迎接,并且提供帮助,这一看便是出征,而且出征的地方就是阻卜部盟使者来的地方…………
乌孤山说是乌骨敌烈统军司的屏障,事实上却也是大宋的疆土,所以才会有大宋的士兵驻防。
和乌孤山西面的北戍司不同,乌骨敌烈统军司与呼伦贝尔是最先主动臣服大宋的部族,更是见识过大宋的力量,这段时间里他们归附大宋的最彻底。
乌古部的塔赖城,皮被河城全部接受了汉化,大宋对这两处城池的改造不亚于呼伦贝尔城,原敌烈部的河董城更是仿效呼伦贝尔城重新建设。
俩部族之间在段时间里迅速被大宋汉化,从生活方式到文化传播以极快的速度与大宋靠近,城中甚至出现了勾栏瓦舍之地。
大宋的商贾往来,衙门中的宋人官吏,以及城中驻守的士兵皆是宋人,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草原想不改变都难,虽然也有矛盾冲突,但大多是文化上的冲突,在强权面前几乎很快就烟消云散。
因为草原部族开始妥协,北戍司军战胜阻卜部盟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草原,现在的乌古部即便是想要对抗大宋也是有心无力,他们如同刀俎上的鱼肉,只能任凭宰割。
而大宋的十万大军乃是最为精锐的背嵬军,从北戍司军开始反击的这段时间里,赵祯做出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和安排。
从上京城抽调禁军前来呼伦贝尔城布防,再把呼伦贝尔附近的背嵬军调到乌孤山,此次作战有善于奇袭和统兵的杨怀玉负责,为的就是联合北戍司军对阻卜部盟进行最后一击。
在赵祯眼中草原上的部族实在太多了,这个原本属于契丹的上京道连契丹人都无法彻底统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草原太大,部族太过分散,征伐起来太过费时费力。
但在眼下就是一个好机会,大部族在草原上形成部盟,聚集在一起,岂不是一锅端的机会?
再说是他们侵犯大宋在先,大宋出兵征讨有理有据,这是大宋一统草原的最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十万大军在乌孤山东麓整军备战,这道乌孤山乃是天然的屏障,翻越之后便是北戍司军大败阻卜部盟的土兀刺河,在往北可就是防州,镇州两座草原州府了。
以此配合南面的北戍司军进攻,东南两路形成钳形攻势,可一举歼灭阻卜部盟的所有反抗,击溃他们的斗志。
至于他们派来的使者,赵祯根本就没有打算召见,能用暴力简单解决的问题,何必多费口舌?
没有什么比暴力更为直接,更为简单的办法了,谈判无非是要获得最大利益,眼下就是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还要谈判,浪费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赵祯知道要征服草原的前提是,要把草原“打服”只有这样那些桀骜不驯的草原部族才有可能真正的接受统治,否则就像是乌古部一开始的态度,总觉得自己还有机会,总觉得大宋不会出兵,总觉得草原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