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四章云中大同(2/2)
是析津府的西北锁钥之地。
燕云全境已然是大宋的囊中之物,这是幸事,但也是大宋的危机,包拯从赵祯对析津府以及大同的安排和规划上清晰的感觉到迁都才是官家的最终目的。
包拯担忧的并不是迁都本质的问题,而是迁都对大宋的冲击,迁都固然是对草原门户的镇守,但如若迁都的代价太过高昂,那在包拯的眼中便有些得不偿失。
赵祯从锦榻上站了起来,走在后苑的小道上,析津府皇宫的建筑风格虽与汉唐之风颇为相似,但其中加入了许多东京城的布局颇为相似。
对于析津府的城池和皇宫赵祯尤为重视,中原王朝对本就是以防御为主,虽说这几年赵祯努力的扩展,但都是向南发展,南海诸国的资源不断向大宋汇集,也都是为了对北方用兵。
归根结底还是运输限制了大宋的发展,相对于迁都这才是应该放在首位的东西,火车的研发已经加速进行,而这也是为什么赵祯把迁都的时间定在三五年左右的重要原因。
一旦出现四通八达的铁路,在辅助以公路交通,赵祯相信没人能阻止得了人们迁徙的脚步,人都是这样,会用自己的双脚去选择更好的生活,即便大宋的百姓极为踏实也会向往更好的生活。
漫步在后苑之中,这里的假山已经有了,池塘也在修建,而花草树木的移植已经开始,宫中的内侍和宫女也差不多满编,包拯在一旁相随,他在思索如何用妥当的言辞来上谏官家打消迁都的念头。
析津府皇宫的修建已经耗费了不少的公帑,这在他看来是极大的浪费,这些钱财如若用在别的地方将更加的有价值,这也是他反对迁都的原因,费用太大。
但这些在赵祯的眼中却不是如此,修建皇宫城池,铺设公路,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也会为析津府乃至大同府的百姓提供更多的活计,是带动两地发展的重要基石。
这里的百姓需要安置,并且要转型成和大宋相同的模样,否则拿下大同府和析津府如何发展?提高两地百姓的生活,增加他们的收入才能使得两地的商业跟着发展起来,大宋说到底还是以商业最为发展与扩展的动力。
大宋是什么样的生活析津府的百姓都知道,他们也向往那样繁荣的生活,这意味着大宋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析津府和大同府两地需要的官员很多,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宋冗官的问题。
开发岭南之地已经让大宋甩掉了冗兵的厢军,官员也得到了适当的安排,现在只需顺利拿下大同府便可让国内闲置的官员北上安置,也可大开科举兴办教育,空缺官员的位置多,自然参与科举的人数也多,调动了百姓文人的积极性,这些对大宋的发展极为有利。
赵祯所看到的东西,官员们却很少能看到,即便是夏竦,包拯都明白赵祯的用意,对大宋的未来规划赵祯已经存在肚子里,就犹如这正在建造的析津府皇宫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