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挺进支队(1/2)
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
大兴安岭山区,冬春之交。
魏文度端起一碗奶茶,惬意地喝了一口。在这刚刚化雪的早春时节,野外的天气仍然非常寒冷,能够随时随地喝一口热汤或热茶,那真的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茶是放了糖的牛乳茶,与草原习俗稍稍有些诧异,不过味道却还不错——当然也仅仅是“还不错”,作为早期陆军元老之一的魏艾文的长孙,魏文度魏中尉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也不奇怪。再加上本土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魏中尉打小就没过过如今这种苦日子。不过来远东历练、到呼伦贝尔草原上建功立业是他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别人,因此再多的苦、再多的累、再多的不适应也得自己扛下,半途而废的事情他可做不出来!
他现在所在的位置位于一条名为孟库依河南岸的小村屯,人口不多,位置也相当隐蔽,大概在一年多前设立,目前居住着由雅克萨南下的汉、蒙、达斡尔及鄂伦春各族民众六百余人,主要靠放牧、打猎及小规模的山间平地种植为生。
按理说,这样的日子过得肯定是不轻松的。盖因这个屯子地处大兴安岭深处,交通不便、气候寒冷,且人烟稀少,连个贸易对象都没,说起来也是蛮苦逼的。不过好在黑水地区行署知道他们的苦处,一年往这里派遣两批骡马队,运输包括武器弹药、日用百货、药物呢绒之类的必需品,甚至因为没有运粮食的缘故,额外多出来的一些运力还给在这里戍守的官兵、牧民们送一些烈酒、烟丝、香料、蔗糖、干果、罐头、饼干、巧克力之类的高级食品,不过数量较为稀少就是了。
这两批骡马队,都是从雅克萨出发的,一队在春末,一队在夏初,规模不大,但维持成本不低,每年都要花费黑水开拓队政府不少的财政预算。骡马队自雅克萨渡河后,就在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大兴安岭山区多年开辟出来的道路,经漠河堡(设立于两年多前,目前尚未粮食自给,但已经有了完备的军事防御设施)沿着相对平坦的老槽河谷地一路南下,最终抵达满归屯。
毫无疑问,骡马队一路上所行经的地区对东岸人而言都是从来没有渗透、影响过的陌生地带,当地土著也多是世居山里的山鞑,勇猛无匹、悍不畏死,早几十年前是黄台吉最喜欢捕捉的生番了。也就是说,清廷对当地居住在山区的部落多多少少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虽然这种影响力在这些年来已经大为衰弱了,但其“群众基础”比东岸好,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两支从雅克萨出发的骡马队每次都得配备一定数量的精兵护卫,不然怕是也走不动路。而这样一来,开支势必急剧增加,这对于用度本就十分吃紧的雅克萨地区行署乃至黑水开拓队政府来说,是一项不小的负担。
不过,谁让南下渡过黑龙江、挺进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开拓队队长陈科定下的大战略呢?既然是最高领导的意思,那么底下人再困难,自然也得四处调派人员、筹集物资、拼凑经费为领导分忧了。于是,孤悬于黑龙江以南的漠河堡建立起来了,更南的满归屯也在雅克萨方面咬紧牙关的支援下勉强建立了起来——为此,海兰泡、结雅、呼玛等地也支援了一批钱物——这一切的一切,自然都是为了越过大兴安岭这个屏障,进入到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与当地的蒙古势力接壤。
魏文度中尉就是第一批来到满归屯建设前进基地的人了。这个原本在陆军骑兵系统内服役的军三代——说军三代怕是也有些不太靠谱,因为其父也不过是陆军部内一位前途不甚远大的司长罢了——经过一番运作之后,当上了所谓的“呼伦贝尔挺进支队”的支队长,手底下有百十个兵,五百多个来源复杂的农牧民(其中最大的一股是投靠的蒙古人,约三百来人的样子),主要工作就是在这片山区站稳脚跟,然后为下一步挺进呼伦贝尔草原打好基础。
也就是说,其实东岸人到现在为止,还远远谈不上闯入了呼伦贝尔草原,并与当地的蒙古部落发生交集。他们目前还在绵延千里的大兴安岭山脉里“挣扎”,努力地想将触角延伸到人烟相对密集一些的呼伦贝尔草原上。魏文度作为这支条件堪称“艰苦卓绝”的挺进支队的支队长,也不是没有过对上层一些官僚的抱怨,抱怨他们动辄投资数十万元在一些他看来根本就没那么急迫的公路、铁路、水库、船闸、码头等基础设施上面,然而他们这个挺进支队却连五千块钱的资金都很难筹集出来,这其中的差别何其之大也!
不过他也知道,那种大手笔只会出现在中央政府手里,像他们这种海外殖民地辖下的某个贫穷边疆地区,能筹集到万儿八千的资金用于支持某个行动,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谁让他们穷呢?毕竟,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一切的最主要因素,黑水开拓队的收入就那么多,可调动的资源也很有限,而用钱的地方有那么多,能够用来扩张的钱粮、物资和人员,自然也就不会多到哪里去了。
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他们这个劳什子“呼伦贝尔挺进支队”虽然谈不上自负盈亏、自收自支,但很大一部分给养要靠自己去想办法,却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在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山区,又何其艰难也!
“支队长,请用膳。”一名少尉参谋屁颠屁颠地跑到了魏文度面前,将一个盛满了鱼肉的大腕递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