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危险(1/2)
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权万纪是个小人。
这话不是秦琅说的,是同样以谏诤闻名的魏征对皇帝说的。这倒也不是魏征怕权万纪走了他的路,让他无路可走。
虽然魏征同样告直谏敢谏出名,但却一直瞧不起权万纪,理由是做为御史虽有风闻奏事之权,可他却看中皇帝喜欢谏诤这点,利用御史之权,不止检举揭发官员们的隐私,甚至还不择手段,搞诽谤诬陷。
被权万纪弹劾的官员并非都有罪,权万纪也不是真的敢谏,只是谮毁告讦,骗内忠谏之名而已,魏征就数次说皇帝若总是重用权万纪,那会毁坏朝堂风气。
只不过魏征的话,李世民并没有怎么听进去,权万纪他用的很顺手,所以不仅没贬,还反而更加重用,以他为治书侍御史。
这可是御史台的次官,到唐高宗时因避讳李治之名后来又改成了御史中丞。
现任御史大夫是马周,权万纪知道马周更得宠,又有秦琅这样的强力盟友,所以也没想过要把马周拱下去,却是想着能够办几个大案,巩固提升自己的地位。
张蕴古这个案子,被他发现了破绽,立马如猫闻到腥一样。
秦琅因病在家休养,本来这个案子跟他没半点关系,他跟张蕴古也没什么交情,这位张寺丞原本在庐江王李瑗的王府中任记室参军事,当初秦琅去幽州跟他有过一面之缘,只是当时他是平乱一方,而张蕴古是被平的一方。
好在张蕴古倒没怎么卷入叛乱案中,事平之后不久,被召入朝中,甚至还得李世民赏识,不久调入中书省任职,最后又以能力出众,被调入大理寺任大理丞。
大理丞只是从六品上的官员,而且大理寺有六个。大理寺的长官是大理寺卿,然后是少卿,再然后是大理寺正,大理寺丞,丞之职在正刑之轻重。
六位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尤其是主管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每位寺丞复审完毕的案件,还要会同其它五位寺丞一同署名,才具有法律效力。
其它寺丞若有不同意见,也要在画押时写明,这跟中书省的六位中书舍人的五花判事程序是一样的。
同样,大唐制度,寺丞断罪后,须经大理正审核。
张蕴古复核相州李好德的这个谋反案件,他做出推翻原判,从审轻判的结果后,其它五位寺丞也都是同意并签名了的,甚至寺正也一样审核签名,并报与大理少卿和大理寺卿审核署名通过。
整个大理寺上上下下,都是通过了这个案件。
大唐制度,行政主要是告公文运作,而为保证公文体系的有效运行,大唐是有相当严格的勾检制度的。
勾便是署名画勾,注明日期。
检是核对文书是否按照法定的日程进行批办处理。
公文上行或下行,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规定,相应的官吏都要在上面审核、署名,反驳也要留下意见,有专门的官吏检查公文是否在法定日程中进行批办处理,每一个环节若有差错,相应经手人都要负责。
李好德案,大理寺已经把地方审判完全推翻,且已经是整个大理寺都审核同意了的。
权万纪的出手,表面针对主审者张蕴古,实际上就是要对整个大理寺下手。权万纪来主动拜会过秦琅,希望秦琅能够支持他。但秦琅没什么兴趣,权万纪是陇右天水人,父亲在隋朝时也做过地方刺史,也算是士族名门出身。
起家员外郎,出任潮州刺史,入为治书侍御史,在潮州做刺史时也没什么政绩,却是靠着给皇帝上谏言书而得以升官入朝的。他做了治书侍御史后,也没有干出过什么像样的案子,但却专门盯着宰相们弹劾,比如弹劾房玄龄执掌官员考核不公平,王珪检校侍中,他又说王珪审议诏敕时循私,后来又弹劾宇文士及,说他兄长士及和弟弟智及,深受隋恩,却弑君谋逆,而如今士及和智及两人却还有儿子在朝中任千牛之职,请皇帝将他们赶出去以惩不轨,还跟着弹劾宇文士及不忠。
靠着碰瓷式的弹劾宰相们的行为,虽然每次都没成功,可李世民不但没怪罪,反而认为他不阿贵近,反而给予赏赐。
权万纪于是在御史台里,拉拢了侍御史李仁史等几个御史为心腹,动不动就弹劾这个大臣,弹劾那个大臣。
这次出手弹劾张蕴古,就是要对付整个大理寺,甚至剑指工部尚书、前宰相杨师道。
李世民其实未必就不是不清楚权万纪这种乱咬人的习性,可皇帝用人,自有皇帝的用法,不可能如某些年轻学生想的那么简单,用贤良近君子,恰相反,皇帝们用人,首先是保证好用。
就好比嘉靖皇帝曾对臣下说的一样,长江和黄河都灌溉了两岸万无数土地良田,养育了无数子民,他不能因为长江水清,黄河水浊就区别对待。
甚至恰相反,皇帝需要君子贤臣,可也一样离不开权万纪这种疯狗,对于皇帝来... --
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
于皇帝来说,这就是掌控朝堂,稳固皇权的必须,各种各样的臣子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都是帮助做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