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鼎之轻重(2/2)

秦人很快就发现了这点,追问之下,原来是西周公之子偷偷将豫州鼎送到了东周国,秦昭王大怒,派人去索要,西周公之子已逃出东周,拉着那鼎,跑到了魏、楚之间。当是时,天下唯秦独强,魏、楚虽然贪图宝鼎,但皆不敢收留,于是西周公之子绝望之下,在彭城泗水上,将运送大鼎的船凿沉,他自己也投水而死……

到这一步,秦人也无法越境取鼎,只能作罢,可现在,秦始皇帝富有四海,既然到了彭城,手下人力充足,自然要捞一捞这大鼎。

虽然它说到底,不过是吕不韦口中的”兔子“之一,可毕竟是从秦惠王起,历代先君的执念,若能在这节骨眼上重现于世,对朝廷”定分止争“,是有很大裨益的。

只可惜,出动无数人手,捞了整整七天,找遍了数十里河道,鱼虾倒是捞上来不少,甚至有只背上刻着”宋公差三十年“字样的大乌龟落网,召博学的张苍来一问,才知道这“宋公差”,乃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宋元公,距今两百的年了,于是这大龟被地方官员说成是“祥瑞”,龟策出于泗水,乃大秦鼎盛之兆。

但那丢失的大鼎,依然不见踪影。

遍寻不得,只能作罢,秦始皇未免有些扫兴,幸好北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赖陛下之明,高唐城已下,田氏逆贼尽死,田假与贼众万人被擒!”

……

到了六月中,那“齐王”田假,连带田儋、田横、田荣的首级,都被黑夫派人送到彭城,给秦始皇过目。

田假乃齐王建之弟,为自己辩解,说是被田儋、田荣所逼,本不欲反,希望能活命。

但秦始皇当年可是连真齐王都懒得见的,更何况这个“假王”呢,手一挥,下令赐田假和他兄长一个死法:置于松柏之间,饿杀!

高唐攻破后,除了田氏兄弟及其死忠门客党羽尽死外,其余人等,几乎全部落网,直接参与反叛多达万余人,各县从贼的黔首百姓也有数万。

对如何处置这批人,有提议不予区分,统统坑杀的,也有认为应该加以甄别,该杀的杀,该罚为刑徒的,就让他们做苦工去,骊山、长城、河西驰道,大秦需要人手的地方多得是。

倒是黑夫在奏疏里,提出了一个建议。

“贼首百人,可处以车裂,次者两千余人,以五寸木钉,钉其手脚于木架之上,置于齐地四郡各亭舍道旁,以震慑齐地。其余人等,皆黥其面,斩其趾,送往长城、骊山、河西为司寇城旦……”

廷尉叶腾称赞这个法子好,这些直接参与叛乱的人,其罪当死,刚好能让齐地四郡的两千余亭舍前,都钉上一个叛贼,让所有当地人、路过的人知道,叛逆者的下场。胆小的自然心生畏惧,再不敢生出叛逆之心,若是有心怀不满者,欲去营救,刚好让亭卒守株待兔,一网打尽!

秦始皇也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但更欣赏的,是黑夫的觉悟。

韩非曾经对秦始皇说过,奸臣有五种。

一是用财物贿赂君主及君主侍臣,让侍臣说好话,传递消息,以摸清楚君主行踪心思者。

二是通过赏赐收买人心,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影响者。

三是以结交贤士的面貌出现,树立自己的形象,网罗亲信,结党营私者。

四是私自赦免犯罪之人以扩充自己势力,让别人对自己死心塌地者。

五是蛊惑人心,以奇谈怪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奇装异服搞乱人心,搅乱是非者。

以上五种,皆为奸恶,明主必察之!

对于封疆大吏,要尤其注意第二、第三、第四者出现,这些官员驻扎地方,常与当地势力勾结。遇上收买人心的好事,就归到自己头上,得罪人的坏事,就说成是朝廷、皇帝的意思,慢慢地,便尾大不掉,将地方当成了私邑领地。

先前黑夫解临淄之难后,秦始皇下令,让他亲自督斩数千叛贼家眷,这并非是他不信任黑夫,只是对他的一点告诫和敲打,因为黑夫在胶东郡的做派,让皇帝惊喜之余,也有一点不满。

他的风评,似乎有点太正面了……

士庶百姓眼里的好官,不一定是皇帝眼里的“好官”。

黑夫倒是很灵性,领会了皇帝的意思,此番平定齐乱后,便主动揽恶,提出这个会让齐人戳脊梁骨的建议。

言下之意很明显:“我黑夫对陛下忠心耿耿,不怕得罪人!”

“这才是忠臣该有的样子!”

秦始皇暗暗称赞,没有寻到周鼎的坏心情,也好了不少,但他随即,又问李斯、叶腾二人一句话。

“需要震慑的,只是齐地么?”

秦始皇此言既出,李斯、叶腾心领神会,将处死的人数改成整整10000人!

几乎将所有直接参与叛乱的人统统钉死!那些树立十字木架的亭舍范围,也从齐地四郡,扩大到了赵地、魏地、韩地、楚地、燕地……

每一个亭舍,都将竖起一座十字木架,上面钉着一个叛贼,木钉会贯穿他的手脚,亭卒会每天喂他一点水,苍蝇会在他身上产卵,乌鸦会啄食他的血肉,每天都是痛痒折磨,直到鲜血流干,直到蛆虫在皮肤肺腑间啃咬蠕动,才会死去!

这就是反叛的代价!

整个六国,三分之二的天下,每条道路,都会被恶臭和畏惧笼罩。

而提出这个惨绝人寰提议的黑夫,其恶名,也将从辽东到会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黑夫向秦始皇回馈了他的“忠心不贰”,秦始皇,也欣然给了相应赏赐!

“胶东守黑夫,以胶东兵入临淄,禁叛卒之暴,戢乱国之兵,安千丈之城,定万家之邑。又合诸郡之兵,破贼于高唐,诛首恶,擒伪王,平定齐乱。黑夫之功,可升爵两级,拜为大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