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官阶、军阶、爵位(1/2)
最快更新三国小兵之霸途最新章节!
如今大汉已经获得了实质性的大一统,所以,许多的事自然也得要统一安排。
行政上的统一,军事上的统一,反正,方方面面的都会涉及到。
这一切,对于刘易来说,以前可是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这么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兵,能够直接对一个若大的国度进行统一治理。尽管近些年,刘易有了一点心理准备,也有了一些准备,但是,如今大汉当真的被自己统一了,但依然还是觉得有着千头万绪等着自己去理清。
当刘易真正站在了这个位置高度上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他就真的觉得自己的才智有所欠缺,单靠他自己,根本就不太可能完全治理得好这个国家。还好,他一直来都有了一些准备,身边的那么多谋臣,可以根据他一直来所总结出来的话题方案,进行更有深度的探讨,一起各抒己见,从而将一件件关乎到整个大汉发展的政略制定下来,通过朝廷层层发布到各地的官府,到下面的民众。
如此,让所有人都有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很清楚的行为准则。不会乱了套。
另外,刘易也通过认真的深读研究太阳能手机当中的百科全书上所记述的一些事,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政略,抄录出来,拿出来跟众臣商议讨论,找到更适合新汉朝现状施行的政略。
比如说,刘易这段时间,就很在意研究深思历史上各朝代在建国之后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对比秦汉、隋唐、宋明、清后的各个朝代开国之后的治理天下的方针。找出当中一些适合新汉朝施行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当中有一点,刘易就觉得非常值得自己去注意借鉴的。需要自己去避免的。
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操之过急。
有许许多多政略,有许许多多利国利民的行动计划,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证实是好事的举措,可是,在某一个时期,却是行不通的。往往都会因为好事而变成坏事,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到一个朝代的兴衰甚至灭亡。
这个,可以拿秦皇时期及隋朝时期来说事。秦皇时期,秦皇使书同文、车同轨、度衡量,又修建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同时也发兵岭南,各地又开展了一系列的发生发展的大举措。隋朝开国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勤俭治国,隋炀帝虽是灭国之君,被世称为昏国。可是,其人也有着英明及雄才大略之处,他继位登基之后,也同样推行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略。如开凿大运河,三征高丽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利国利民以及颇具开拓精神的举措。但是,秦朝也好。隋朝也好,都是一个短命皇朝。都是盛极而亡的朝代。
为何?总的来说,就是都犯了一个操之过急的错误。
秦皇及隋炀帝,都想将所有的事儿一下子做完,从而忽略了其当时的基本国情的问题,忽视了广大百姓所能够承受的承受力的问题。
书同文、行同轨是不错,有利于华夏各个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进步,但是,强制性的推行,就成了压迫,就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事件。使得一些本是应该保留的传统知识流失,失传于世,从侧面影响了某些方面的发展。
修建长城及开凿大运河也没错,可是,在民众不堪负重的时候,强征民夫去完成这些项目,就变成了祸害百姓,使得天下百姓人心思乱,很快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之局。
同样的事情,在后现代开国之后,所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在当时的国情之下,似乎就开展得比较好的。虽然后来证明如此也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可是,在前期,的确就搞得很好。比如,修建水利开荒造田等等,几乎是全民出动,人人争先恐后,不用官府施压,就能人人用命去将一条条引水的水利用他们的血汗修建起来。
所以,刘易与众臣商议之后,认为暂时来说,整个大汉,不宜一下子有太多的劳民伤财的大举措。天下方定,暂时还是要以治理天下民生为主,不能操之过急。
如此一来,就让刘易不得不要考虑一下,如果马上就将数百万的新汉军派出境去征战是否适合。
民生政治方面的问题,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对较为稳妥的政略。这些方案,在司隶州、并州、雍州,以及在荆州、冀州、幽州等等推行了,效果还算是不错的。只要能保证政治清明,相信在一、二十年之内,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让天下百姓获得一个高速发展的休养生息的时期。
所以,在军政方面,跟众臣商议过后,都认为新汉朝刚刚统一大汉,不宜过早大举兴师,以免大军远离大汉征战之后,国内不稳。
众臣认为,就目前来看,新汉朝的政略,大多都是着重于民生方面,在短期之内,最多就可以让天下百姓能够自力更生,勉强维生,不可能凭空让所有的百姓都过得上富足的生活。所以,除了发展农业之余,还要重视工业、商业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教育方面。
可以预见,现在大汉一统,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搞好农业民生,然后肯定会迎来一个人口大爆炸的年代,可是,同样的劳动力,如果不从工商业方面获得突破,解放更多的生产力,那么多生了孩儿的百姓家庭,负担肯定会加倍负重,百姓的生活也依然好不起来。
另外,医学方面,众臣也认为要与教育方面一起推广,不能再让一些小伤小病而要了百姓的命。
跟众臣商议这些问题,刘易还真的头都大了,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当真要认真去治理一个国家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及困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