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发动战争】(1/2)

最快更新帝国霸业之崛起最新章节!

道家经典巨著《道德经》着重讲两个方面,一个是“天”,一个就是“人”。在老子看来,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人道如果再细分的话,可以分为抽象的人道与具体的人道(民道),而脱离了以民为本的人道,天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和许多接地气的思想家一样,老子对人民大众的感情是真挚而朴素的。老子非常同情、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对幸福的向往,并经常警告统治者不要把老百姓的忍耐当成逆来顺受。

比如在《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老子告诫君主:“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老百姓从来都是不怕死的,不迷信权威的,一旦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反抗将是他们唯一的选项。

老子并不反对君君臣臣的社会等级制度,但底线是统治者必须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不要逼得老百姓没有房子住,不要逼得老百姓连一碗热饭都吃不上。维护稳定的根本在哪里?不在于高精尖的武器,而在于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维持稳定的局面。

民众和政府的关系是成正比的,政府爱民众,民众就会爱政府,反之也一样,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唯(政府)不厌(百姓),是以(百姓)不厌(政府)”。为什么项羽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兵败如山倒,根本原因,就是项羽没有参透老子“唯不厌,是以不讨厌”的真理。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有句话非常发人深省,值得当政者戒!“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翻译过来就是优秀的当政者从来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底层人民,为他们服务。这样的当政者,他付出的越多,得到来自人民的拥戴就会越多。

为什么海瑞卒于任上时,当地百姓痛哭流涕,罢市为海瑞送葬,就因为海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了“圣人不积”,而不像有些贪官嘴上高喊着民为天,暗地中却利用权力大发横财,这样的贪官,老百姓当然会毫不留情的痛骂。

政府要做到不让百姓讨厌,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做到老子所说的“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行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有德的政权对人民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而无德的政权才反其正道而行之。而历代百姓造反,说到根子上,就是一些政权“无德司彻”。

民众普遍贫困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为什么会出现官富民贫的局面?老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社会财富有一个相对总量,无论用什么美丽的语言进行包装,利益分配从来都是一个溅血的残酷过程。所谓官富,完全是建立统治者剥削压迫百姓基础上的,与民争利,在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的同时还在幻想社会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

老子反对用“大威”来压制底层民众,因为这是毫无效果的,民众没饭吃,就会想办法给自己找饭吃。官府积粮如山,饥饿的老百姓只好去扛着锄头到官府“借”粮了,顺便割下几个肥大的头颅来平息民愤。

枪杆子很重要,但如果把枪口对准本国平民百姓的枪杆子,就不那么重要了。大量历史证明,统治者对本国百姓滥施淫威,以暴力阻止百姓追求幸福的,最终都将被愤怒的民众推翻,比如秦隋之亡。

统治者以为百姓怕死,却往往忽略了一点:当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时,生命的意义对他们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反抗到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四章阐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政治观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枪杆子并不能决定一切,凡是对内实行暴力的政权,对外基本上都是软弱的,而外部势力不断的压榨,会更进一步激发国内的阶级矛盾。有些帝王迷信暴力统治法则,以为枪声一响,天下太平,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说的很明白:“人之轻死,以其生求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为什么不怕死?就是因为统治者过于贪婪,不肯让利于民。历代亡国,归其原本,无非就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导致底层民众的大规模反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统治者不爱民,却又想老百姓无条件服从于他们的统治者,世界上没有这么充满奴性的老百姓。在《道德经》中,我们随处可见老子闪光的政治思想,孔子劳累大半生,奔波大半个中国,要的无非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思想,实际上老子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

人生不易,想得太多,会非常的累,不如看开一些。云树说得非常对,即使做一颗葱,也要做内心强大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